紧随“一路一带”海螺布局海外
2015-07-06 14:54:02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2015年1月21日,安徽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许崇信在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宣称:“淮南矿业集团以资产总额1469.8亿元、铜陵有色集团以营业收入1381亿元、海螺集团(简称海螺)以利润总额151.9亿元分列省属企业3项指标首位。”很显然,海螺年利润再次稳居安徽省属企业之首。那么,在经济新常态下,海螺是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逆势增长的?“两会”前昔,记者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海螺总部。
走出去:紧随“一带一路”布局海外
许崇信在部署2015年国资工作时强调,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有效转移过剩产能,延续产业周期,推动汽车、钢铁、水泥、工业车辆、电力检修、建筑施工、农业开发等产业加快“走出去”,通过产品“走出去”带动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2014年,在APEC会议上,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地处长江之滨的海螺人确实感受到了新的机遇到来,他们紧紧抓住加快互联互通的战略机遇,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带着资金和技术到海外发展,积极做好我国水泥工业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郭文叁告诉记者,东南亚地区是海螺国际化战略启动开端,3年前便已在印尼建厂,公司在柬埔寨、缅甸、老挝均有合作伙伴。未来公司会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加快海外发展步伐。 就在记者采访后的1月28日,海螺在老挝万象与老挝吉达篷集团公司签署水泥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显示,双方将在万象规划建设两套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50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余热发电和配套生产、生活等辅助设施,并同步建设城市垃圾处理系统。项目总投资约6亿美元。
这是海螺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政府“走出去”的发展号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海外发展步伐,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增长点,全面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之一。在前期大量考察、洽谈和投资的基础上,通过3年多的努力,已先后完成了对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投资考察和规划布局。其中:印尼南加首条生产线已经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西巴、苏拉威西、孔雀港等项目已开工或开展前期工作,全部项目建成后,印尼熟料、水泥总产能将分别达到2000万吨和2500万吨。缅甸在曼德勒与工业部合作的皎施日产5000吨生产线项目已经开工,巴安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全部项目建成后,缅甸水泥总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
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郭文叁深知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将落后的产能淘汰掉,将多余的产能消化掉。海螺西部发展就是用先进的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提升,而在海外布局本身就是将国内多余的产能通过技术和资金输送到需要的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发展举措,更加切贴地引领海螺在两个市场上的发展。
担责任:成功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海螺集团是我国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原创者,拥有13项专利技术,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从2005年开始,海螺在总结、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把水泥低温余热发电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在所有生产线上配套建成了余热发电系统。
在企业自身实施余热发电项目的同时,海螺充分利用技术领先的优势,加大推广实施力度,并发展到钢铁行业,走向了海外。在海螺的带动下,余热发电已被列入我国水泥工厂的建厂标准,成为水泥工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被誉为‘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最耀眼的闪光点”。
目前,已在国内外60多家水泥企业建成了210套机组,涉及293条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装机容量2376兆瓦,年发电180亿度,按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50万吨,节约标煤1705万吨,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项技术已出口到泰国、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印度、缅甸、老挝等7个国家。
在水泥行业推广的同时,还开发出钢铁烧结机余热锅炉,并成功应用于首钢、唐山钢铁、承德钢铁等钢铁企业的烧结机余热回收,总装机容量96兆瓦,今后将重点向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余热发电技术。
结合中国城乡两元化建设,海螺自主开发了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RDF替代燃料、工业固废处理等技术,可以提供项目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服务。
2010年4月,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600吨的首个示范项目在安徽铜陵市投运,经德国Eurofins GFA GmbH实验室检测,SP烟囱出口二噁英排放指标仅为每立方米0.0376纳克,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也优于国外发达国家排放标准,该技术也获得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先技术“蓝天奖”及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以来,海螺发挥在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以EPC、BOT、BO等多种商业模式,先后在安徽、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四川、甘肃、广西、广东9个省市推广使用了19套该项技术。
海螺在成功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的同时,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垃圾焚烧技术,针对无水泥厂、垃圾处理量大的地区和城市,开发了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该技术能彻底降解二噁英,全程封闭处理、无臭气扩散,垃圾无需分选,无需添加燃料,发电量高,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标准,投资省、运营成本低,选址无特殊要求,可以建在城市中心的居民小区,可以基本满足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规模需求,首个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示范项目将于今年在安徽省金寨县建成投产。
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污泥、生活污泥技术已进行了储备,现已建成日处理400多吨的设施,将污泥干化、替代水泥燃料和原料使用,能有效无害化处置污泥及一般固体废弃物。
海螺开创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虽然技术先进、社会效益好,但垃圾处理毕竟是社会公益事业,加上项目前期投入较大、建设运营过程中没有政策支持,仅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大面积推广,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掌主动:借产业低潮加快重组调整
作为传统资源性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任务繁重。而海螺作为我国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为了我国水泥产业和自身发展需要,适时兼并重组,参与各地经济结构调整。
早在多年前,海螺就提出了一个“T”型战略,主要是利用长江沿线的矿产资源和发达的水路运输体系,通过自建或整合落后水泥产能的方式在华东,华南形成海螺在国内的基本布局,随着我国西部发展战略的提出,近4亿吨的落后产能再次成为海螺整合扩张的良机。2013年,在西部扩展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海螺加快了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步伐。
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认为,水泥行业是个典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行业,公司东部、南部均是结合了区域市场特征采取了“T型”战略、“大型熟料基地”战略。而西部各省情况则有所不同,西部地区不具备东部的物流优势,因此公司的战略也是因地制宜,不会固守在东部地区的惯有策略。
为此,海螺认真研究国务院[2013]41号文件精神,在向西部发展上把着力点放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在提高现有企业运营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环保要求,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采取一地一策,一厂一策等细致扎实的工作,稳健推进兼并重组和当地的水泥产业升级。
2014年,海螺先后并购了武冈云峰、邵阳云峰、贵州水城、昆明宏熙、湖南国产实业5个水泥项目。新增熟料产能1090万吨,水泥产能1330万吨。2015年,公司将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并加快并购步伐,提升公司水泥产能和市场份额。
促调整:海创上市融资参与地方发展
2010年元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其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芜湖江北集中区是“规划”的最大亮点,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实现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
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芜湖江北集中区建设高度重视。园区总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实行财税独立、封闭管理的运营体制,在土地审批、产权证发放、财税优惠政策兑现、招商管理服务等方面,赋予省辖市级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限,鼓励大企业来园区投资发展,政策上鼓励和允许先行先试。据此,芜湖市制定了《江北产业集中区鼓励促进投资暂行办法》,全力推进江北集中区建设,支持入园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
2012年,芜湖、亳州两市政府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强南北结对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亳州(芜湖)产业园。作为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除享有国家中原经济圈政策外,还享受省政府南北结对共建的特殊政策。凡来园区投资的企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政策外,同时享受园区企业发展基金奖励,投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五年内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前两年奖励投资公司100%,后三年奖励投资公司50%。固定资产投资在2亿元以上、外资项目、特别重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扶持政策。
为了快速启动和促进两大园区建设发展,芜湖市、亳州市多次来人来函,希望海螺能到芜湖、亳州投资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大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掀起园区建设的高潮,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为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应芜湖、亳州两市的邀请,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海螺集团决定由海螺创业投资公司在两地投资建设新型节能材料产业园,借助两大园区平台,通过3-5年的努力,在做大做强新型建材节能产业的同时寻求境内外上市,构建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7个月的努力,于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发行3.0475亿股,每股发行价13.56港元,募集资金41.3亿港元。
相关链接:
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
走出去:紧随“一带一路”布局海外
许崇信在部署2015年国资工作时强调,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有效转移过剩产能,延续产业周期,推动汽车、钢铁、水泥、工业车辆、电力检修、建筑施工、农业开发等产业加快“走出去”,通过产品“走出去”带动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2014年,在APEC会议上,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地处长江之滨的海螺人确实感受到了新的机遇到来,他们紧紧抓住加快互联互通的战略机遇,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带着资金和技术到海外发展,积极做好我国水泥工业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郭文叁告诉记者,东南亚地区是海螺国际化战略启动开端,3年前便已在印尼建厂,公司在柬埔寨、缅甸、老挝均有合作伙伴。未来公司会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加快海外发展步伐。 就在记者采访后的1月28日,海螺在老挝万象与老挝吉达篷集团公司签署水泥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显示,双方将在万象规划建设两套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50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余热发电和配套生产、生活等辅助设施,并同步建设城市垃圾处理系统。项目总投资约6亿美元。
这是海螺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政府“走出去”的发展号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海外发展步伐,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增长点,全面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之一。在前期大量考察、洽谈和投资的基础上,通过3年多的努力,已先后完成了对印尼、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投资考察和规划布局。其中:印尼南加首条生产线已经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西巴、苏拉威西、孔雀港等项目已开工或开展前期工作,全部项目建成后,印尼熟料、水泥总产能将分别达到2000万吨和2500万吨。缅甸在曼德勒与工业部合作的皎施日产5000吨生产线项目已经开工,巴安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全部项目建成后,缅甸水泥总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
作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郭文叁深知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将落后的产能淘汰掉,将多余的产能消化掉。海螺西部发展就是用先进的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提升,而在海外布局本身就是将国内多余的产能通过技术和资金输送到需要的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发展举措,更加切贴地引领海螺在两个市场上的发展。
担责任:成功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海螺集团是我国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原创者,拥有13项专利技术,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从2005年开始,海螺在总结、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把水泥低温余热发电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在所有生产线上配套建成了余热发电系统。
在企业自身实施余热发电项目的同时,海螺充分利用技术领先的优势,加大推广实施力度,并发展到钢铁行业,走向了海外。在海螺的带动下,余热发电已被列入我国水泥工厂的建厂标准,成为水泥工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被誉为‘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最耀眼的闪光点”。
目前,已在国内外60多家水泥企业建成了210套机组,涉及293条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装机容量2376兆瓦,年发电180亿度,按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50万吨,节约标煤1705万吨,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项技术已出口到泰国、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印度、缅甸、老挝等7个国家。
在水泥行业推广的同时,还开发出钢铁烧结机余热锅炉,并成功应用于首钢、唐山钢铁、承德钢铁等钢铁企业的烧结机余热回收,总装机容量96兆瓦,今后将重点向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推广余热发电技术。
结合中国城乡两元化建设,海螺自主开发了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RDF替代燃料、工业固废处理等技术,可以提供项目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服务。
2010年4月,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600吨的首个示范项目在安徽铜陵市投运,经德国Eurofins GFA GmbH实验室检测,SP烟囱出口二噁英排放指标仅为每立方米0.0376纳克,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也优于国外发达国家排放标准,该技术也获得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先技术“蓝天奖”及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以来,海螺发挥在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以EPC、BOT、BO等多种商业模式,先后在安徽、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四川、甘肃、广西、广东9个省市推广使用了19套该项技术。
海螺在成功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的同时,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垃圾焚烧技术,针对无水泥厂、垃圾处理量大的地区和城市,开发了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该技术能彻底降解二噁英,全程封闭处理、无臭气扩散,垃圾无需分选,无需添加燃料,发电量高,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标准,投资省、运营成本低,选址无特殊要求,可以建在城市中心的居民小区,可以基本满足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规模需求,首个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示范项目将于今年在安徽省金寨县建成投产。
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污泥、生活污泥技术已进行了储备,现已建成日处理400多吨的设施,将污泥干化、替代水泥燃料和原料使用,能有效无害化处置污泥及一般固体废弃物。
海螺开创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虽然技术先进、社会效益好,但垃圾处理毕竟是社会公益事业,加上项目前期投入较大、建设运营过程中没有政策支持,仅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大面积推广,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掌主动:借产业低潮加快重组调整
作为传统资源性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任务繁重。而海螺作为我国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为了我国水泥产业和自身发展需要,适时兼并重组,参与各地经济结构调整。
早在多年前,海螺就提出了一个“T”型战略,主要是利用长江沿线的矿产资源和发达的水路运输体系,通过自建或整合落后水泥产能的方式在华东,华南形成海螺在国内的基本布局,随着我国西部发展战略的提出,近4亿吨的落后产能再次成为海螺整合扩张的良机。2013年,在西部扩展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海螺加快了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步伐。
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认为,水泥行业是个典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行业,公司东部、南部均是结合了区域市场特征采取了“T型”战略、“大型熟料基地”战略。而西部各省情况则有所不同,西部地区不具备东部的物流优势,因此公司的战略也是因地制宜,不会固守在东部地区的惯有策略。
为此,海螺认真研究国务院[2013]41号文件精神,在向西部发展上把着力点放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在提高现有企业运营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环保要求,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采取一地一策,一厂一策等细致扎实的工作,稳健推进兼并重组和当地的水泥产业升级。
2014年,海螺先后并购了武冈云峰、邵阳云峰、贵州水城、昆明宏熙、湖南国产实业5个水泥项目。新增熟料产能1090万吨,水泥产能1330万吨。2015年,公司将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并加快并购步伐,提升公司水泥产能和市场份额。
促调整:海创上市融资参与地方发展
2010年元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其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芜湖江北集中区是“规划”的最大亮点,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实现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
安徽省委、省政府对芜湖江北集中区建设高度重视。园区总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实行财税独立、封闭管理的运营体制,在土地审批、产权证发放、财税优惠政策兑现、招商管理服务等方面,赋予省辖市级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限,鼓励大企业来园区投资发展,政策上鼓励和允许先行先试。据此,芜湖市制定了《江北产业集中区鼓励促进投资暂行办法》,全力推进江北集中区建设,支持入园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
2012年,芜湖、亳州两市政府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强南北结对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亳州(芜湖)产业园。作为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除享有国家中原经济圈政策外,还享受省政府南北结对共建的特殊政策。凡来园区投资的企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政策外,同时享受园区企业发展基金奖励,投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五年内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前两年奖励投资公司100%,后三年奖励投资公司50%。固定资产投资在2亿元以上、外资项目、特别重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扶持政策。
为了快速启动和促进两大园区建设发展,芜湖市、亳州市多次来人来函,希望海螺能到芜湖、亳州投资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大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掀起园区建设的高潮,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为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应芜湖、亳州两市的邀请,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海螺集团决定由海螺创业投资公司在两地投资建设新型节能材料产业园,借助两大园区平台,通过3-5年的努力,在做大做强新型建材节能产业的同时寻求境内外上市,构建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7个月的努力,于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发行3.0475亿股,每股发行价13.56港元,募集资金41.3亿港元。
相关链接:
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