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杂谈 >
【杂谈】《千年包公》观后感
2016-06-15 10:14:4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查贵琴

\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这一方面体现着人民群众对包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现代官员像包公一样为国为民的殷切期望。
  5月24日单位通知全体党员于5月25日--27日晚观看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本以为和以前看的电视剧《包青天》一样呢,看了才知道是不一样的。纪录片《千年包公》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这使笔者联想到如今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新时期,党员同志需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什么精神?
  第一,要营造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则是每一个人受教育的底色,时间越久,路越长,就越见其重要。和谐温暖的家庭,向上向美的家风,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精华,呈现着厚重的家庭文化积淀和生活智慧。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严格的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入包家的祖坟。在封建社会制度时,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能葬入祖坟大茔,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严厉的家风也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要向孩子们宣讲《孟母断织教子》、《岳母教子“精忠报国”》等这些优秀家教故事,引导广大民众从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培育道德的养分。
  第二要不畏权贵。影视剧中,包公都是额头嵌着月牙的黑脸,很多包公庙里的包公像也不例外,但是历史中一些书籍记述着包公其实是白脸,戏剧、影视剧中的包公,为什么要刻画成黑脸形象。《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了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敢言直谏、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当监察官和谏官五年半时间,包拯一共弹劾了61名各级官员,这是他一生重要而闪光的经历。包公以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公正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每每遇到秉公办事、为民做主的官员,老百姓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进行称颂。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无私精神。
  第三要以民为本。包拯在以大无畏精神肃贪反庸的同时,又呕心沥血地深察民情为民请命,这类奏议占到全部奏议的1/3。《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当时,赋税名目繁多,最普遍也最难使人应付的是折变、支移以及头子、仓耗。所谓“折变”,是将明文规定征收的物品,按官府临时需要折合成现钱或其他物品交纳。折来变去,官员们从中牟利,纳税人负担加重。包拯得知陈州五县的折变问题十分严重,立即上奏折《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同时,包拯发现淮南、江浙、荆湖等地同样存在折变问题。他心急如焚,连续四奏免除江淮两浙的折变。包拯的这些奏议,反映的问题翔实有据,提出的建议明确可行,爱民之心,跃然纸上。包拯不仅自己爱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爱民。他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也把他放在心坎里。作为一名党员要立足岗位、廉洁奉公,尽职尽责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只要人们有维护正义、惩恶扬善、渴望公道的心愿,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包公形象就不会消失。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要时刻铭记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时刻不忘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学习包公精神,在“两学一做”活动中,结合自身岗位,像包公一样做人,像包公一样做事。同时勇于同腐败行为作斗争,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作者单位:安徽怀宁农商银行)
 

上一篇:【杂谈】关于进步与退步的思考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杂谈】关于进步与退步的思考(2016-06-15)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