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现代科技提升第十届合肥文博会
2016-09-29 11:04:0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张晓梅 张骅

  第十届合肥文博会于9月22日盛大开幕,来自全国文化产业的商家、合肥市市民和全国主流媒体记者共数千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上各种新技术、新创意在文化产品上的体现让与会来宾看得眼花缭乱,大家无不惊叹如今的文化产品在新技术的武装下变得更加打动人心,更贴近市场。
\
文化与现代科技高度融合
  博物馆展区内,可别错过安达创展的“镇馆之宝”--新一代互动BOX影院。这是安达在国内博物馆行业首次创意展品,它以徽文化的深厚韵味为基底,意蕴流转的画面演绎“科技+文化+艺术”的灵动创意。记者现场尝试了一番,轻触从墙面顶端“掉”下来的“山”字,就会“跳”出黄山,触摸“水”字,就会“跳”出长江、巢湖等,科教与趣味并存。
  “眼动识别仪”听上去很陌生,但在这届文博会上它真的变为现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眼动识别技术已应用在很多方面,和大家最息息相关的就是代替鼠标,可以完成诸如网站登录、文字输入、翻页等鼠标的所有功能。
  文博会上,合肥探奥还带来一款名叫“魔方机器人”的产品,它是算法和颜色识别的综合应用,可以在22步之内将任何打乱的魔方复原。
  “四季童耕”探索馆展位利用特装置景,营造出具有田园趣味的整体环境,当一位孩子走近,手掌一翻,画面上就滴滴答答地开始“下雨”,伸手一挥,就开始“播种”种子了。
  “这幅巨画是通过高清投影投射出来的,利用VR虚拟现实、体感交互等技术,通过交互设备检测观众不同动作,并引起天气、地理、植物、动物等生态变化,与画面内容进行有趣的虚拟互动。小朋友们通过亲身体验,能了解自然循环的规律和物种知识。”这位负责人说,此外,“四季童耕”还带来《踩水车》、《除虫冠军》两个项目,也是VR虚拟现实、体感交互等技术的“产物”。

“红色文化”彰显展会高度
  文博会中,渡江战役纪念馆展区长11.5米、宽9米,将以“水与战舰”为主题,搭建一个“微缩版展馆”。在这里,游客们可以看到渡江第一船、相框、相册、文化衫、雨伞、明信片、胸章、搪瓷杯、帆布包、渡江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相关书籍等,12大类共2000多件文创展品,其中不乏渡江战役馆独立设计开发、出品的。
\\\
  “这只可手工拼接的木质船只模型工艺品,就是以‘渡江第一船’为原型,传达了革命前辈勇于争当第一的精神。这件文化衫,是以毛主席给渡江女英雄马毛姐的题词‘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素材设计的,简洁大方,激励新时代青少年勤奋学习,早日成为栋梁之才。”该展位工作人员介绍。
  渡江战役纪念馆还精心设计了7款主题胸章,准备了压卡机、切纸机等制作设备,游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亲手制作胸章。馆内广受参观者喜爱的“蓝幕抠像”技术也带进了文博会现场,将展示人民欢庆南京解放的场景,游客可进入蓝幕区域合影留念,并实时打印照片。

活体名人演驿安徽传说
  为了凸显合肥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今年,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首次联袂参展。其中,安徽名人馆将集中展示皖派历史名人。高科技人观者“穿越”,与孔子、包拯等历史人物“同台”。
  “博物馆留给大家的印象都是严肃、枯燥的,文博会上,我们将用一种趣味的展示方式打破传统观念。”安徽名人馆副馆长彭飞透露,届时,将邀请活体雕塑演员扮演历史人物,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文化展示,实现与游客的互动。演绎的人物包括老子、包拯、朱元璋、程长庚、李鸿章5位历史名人。
  本届文博会上,安徽名人馆展览面积为200平方米,将展出8位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安徽名人,分别是老子、曹操、包拯、朱元璋、渐江、程长庚、李鸿章、邓稼先,同时将展出5900余件关于名人文化的创意再现、生活用品、文化用品3大种类的展品。

异国展商给足国际范儿
  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外产品,早已成为合肥观众追逐的另一个热点。本届文博会共吸引到15个境外国家的45个文化机构或展商参展。而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合肥文博会,吸引到了不少“回头客”。
  在展会上,其中一间非洲产面具、雕塑、手镯、皮包等物品的商店,有大量游客前来驻足选购。该展位老客商是一位四十多岁来自非洲乌干达的大姐,这是她第二次来合肥参加文博会。
  在去年合肥的文博会上,这位大姐带来的非洲特色商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并且也取得了丰厚的交易额,所以今年再一次不远千里地来到合肥参加文博会。展区里用正宗牛角制作的手镯、牛皮制作的皮包以及非洲产黑木制作的面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询价购买。展区里的非洲面具卖得很好,一小会就卖了10多个。

上一篇:铜冠(庐江)矿业多举措加强职工食堂管理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