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环追尾到暴力拆解瑞虎7用实力说话
2016-12-05 13:41:19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张晓梅 张骅
11月22日,车讯实验室与奇瑞汽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看见看不见的品质,全球直播瑞虎7暴力拆解”活动,除了应邀观摩活动的近百家媒体外,还有近2000万网友通过各类直播平台和渠道在线观看了本次活动,据了解,仅仅是天猫直播平台,峰值在线人数就超过了800万,虎牙直播平台的累计观看人数也超过了660万,峰值在线人数一度高达30万以上。
为什么一场车辆拆解活动会吸引上万千级别的关注人群呢?除了号称“全球直播”和“暴力拆解”的传播噱头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自瑞虎7上市以来,迅速成为目前市场表现最炙手可热的SUV车型之一,另一方面就是拆车活动本身的确有不少干货。
史上第一次,用“事故车”进行暴力拆解
本次进行拆解的车辆不是全新的商品车,而是一个月前在芜湖奇瑞总部进行“全球首次连环追尾碰撞测试”的两辆“事故车”,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惊人之举。
在那次连环追尾测试中,“子弹车”以50.5公里/小时车速冲击“目标车”,而“目标车”26.2公里/小时的“二次追尾大货车”速度,比将要实施的2018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公里/时)和目前欧盟新车碰撞测试Euro-NCAP(24.45公里/时)的追尾碰撞标准更加严苛。
从安放在两辆瑞虎7中的假人测试结果来看,无论是假人的生物力学指标、车身结构,还是气囊、安全带、座椅等安全系统数据都表现抢眼,为驾乘者提供了优秀保护。
通常情况下,厂家对于这类碰撞测试后的车辆会进行“重点保护”并且“严加看管”,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而奇瑞这次不仅没有藏着掖着,反而把他们拿出进行全球直播暴力拆解,先不论结果如何,单凭这份自信和勇气就是其他车企想都不敢想的。
层层解析,看透瑞虎7的安全品质
蓝色瑞虎7子弹车和红色瑞虎7目标车在6个小时的时间内被专业人员相继拆解。从拆解后的分析看,瑞虎7具备了优异的安全理念,在安全结构方面甚至超越同级合资车型。
其车头采用了粗壮的防撞钢梁,并设置了吸能盒,在撞击后拥有多达6处部位来分解撞击力,虽然子弹车和目标车的前部均受到强烈撞击,拆解后二者的纵梁均未发生严重破坏,证明瑞虎7完美的吸收了撞击力,前部保护性能非常卓越。在后部防护方面,瑞虎7同样表现出了出色的防护能力,被追尾的目标车虽然后部溃缩严重,但尾部很好的吸收了大部分撞击力,后防撞梁并没有明显变形,后排座椅没有发生位移,有效保护了乘员舱的完整性,这对后排乘客的安全至关重要。
意料之中的惊喜,细节体现瑞虎7的用料品质
本次暴力拆解还体现了瑞虎7不惜成本打造产品高品质的一面。现场来宾通过电钻、电锯等暴力方式对车辆的A柱、B柱、车门等多处进行暴力切割,来检验其车身钢材的强度。
瑞虎7采用了一体化笼式车身结构,车身含有6块本特勒超高强度热成型钢。此外在拆解过程中发现瑞虎7车身多处应用了原生棉进行隔音降噪,比起传统的再生棉,原生棉无论是环保还是吸音吸震效果都更为出色,这些细节都能大幅提升车辆的NVH。
拆车最后,工作人员对瑞虎7的车门板进行了破坏性拆卸,瑞虎7的车门采用了德系车惯用的Y型防撞钢梁,在侧面撞击时能够有更好的防护。
拆车过程中流露出瑞虎7厚道的用料表现,得益于优秀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和国际化供应商平台,诸如博世、法雷奥、3M等全球顶尖供应商均为瑞虎7提供品质保障,而这种不惜成本打造高品质其实正是奇瑞2。0时代产品的普遍标准之一。
2000万在线观众,创造车辆拆解活动关注度新纪录
6个小时的现场直播,据统计,有近2000万网友通过各种直播平台和渠道观看了本次活动,这一数字也创造了车辆拆解活动在线观看人数的新纪录。其中,仅仅天猫直播平台,峰值在线人数就超过了800万,人均停留观看时间达到2.5小时,虎牙直播平台累计在线人数超过了660万,峰值在线人数一度超过30万,弹幕互动总量超过270万条,再加上汽车之家、易车、网易、新浪、牛车网等多家媒体的多平台直播,合计在线观看人数达到近2000万人/次。
令人炫目的传播统计数字背后,反映出奇瑞进入2.0时代以来,不仅在产品品质上有着质的提升,而且越来越擅于通过创新的线下活动和新媒体、新渠道进行营销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了解2.。0时代的奇瑞汽车。
优秀的产品力加上良好的营销与传播,最终转化为出色的市场表现,据了解,瑞虎7上市10天订单即突破1.4万辆,目前日均定订单达到1000辆左右,而奇瑞的另一款神车艾瑞泽5更是表现彪悍,上市不到10个月,其中有7个月连续月销破万,目前累计销售已经突破10万辆,在竞争格外惨烈的轿车市场,堪称中国奇迹!
凭借着瑞虎7、瑞虎3X和艾瑞泽5的出色表现,奇瑞已经稳稳的迈入了2.0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着国内领先的T1X平台,奇瑞将在未来几年陆续推出多款SUV车型和跨界车型,同时也在徐徐开启奇瑞3.0时代的序章,并将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11月22日,车讯实验室与奇瑞汽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看见看不见的品质,全球直播瑞虎7暴力拆解”活动,除了应邀观摩活动的近百家媒体外,还有近2000万网友通过各类直播平台和渠道在线观看了本次活动,据了解,仅仅是天猫直播平台,峰值在线人数就超过了800万,虎牙直播平台的累计观看人数也超过了660万,峰值在线人数一度高达30万以上。
为什么一场车辆拆解活动会吸引上万千级别的关注人群呢?除了号称“全球直播”和“暴力拆解”的传播噱头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自瑞虎7上市以来,迅速成为目前市场表现最炙手可热的SUV车型之一,另一方面就是拆车活动本身的确有不少干货。
史上第一次,用“事故车”进行暴力拆解
本次进行拆解的车辆不是全新的商品车,而是一个月前在芜湖奇瑞总部进行“全球首次连环追尾碰撞测试”的两辆“事故车”,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惊人之举。
在那次连环追尾测试中,“子弹车”以50.5公里/小时车速冲击“目标车”,而“目标车”26.2公里/小时的“二次追尾大货车”速度,比将要实施的2018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公里/时)和目前欧盟新车碰撞测试Euro-NCAP(24.45公里/时)的追尾碰撞标准更加严苛。
从安放在两辆瑞虎7中的假人测试结果来看,无论是假人的生物力学指标、车身结构,还是气囊、安全带、座椅等安全系统数据都表现抢眼,为驾乘者提供了优秀保护。
通常情况下,厂家对于这类碰撞测试后的车辆会进行“重点保护”并且“严加看管”,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而奇瑞这次不仅没有藏着掖着,反而把他们拿出进行全球直播暴力拆解,先不论结果如何,单凭这份自信和勇气就是其他车企想都不敢想的。
层层解析,看透瑞虎7的安全品质
蓝色瑞虎7子弹车和红色瑞虎7目标车在6个小时的时间内被专业人员相继拆解。从拆解后的分析看,瑞虎7具备了优异的安全理念,在安全结构方面甚至超越同级合资车型。
其车头采用了粗壮的防撞钢梁,并设置了吸能盒,在撞击后拥有多达6处部位来分解撞击力,虽然子弹车和目标车的前部均受到强烈撞击,拆解后二者的纵梁均未发生严重破坏,证明瑞虎7完美的吸收了撞击力,前部保护性能非常卓越。在后部防护方面,瑞虎7同样表现出了出色的防护能力,被追尾的目标车虽然后部溃缩严重,但尾部很好的吸收了大部分撞击力,后防撞梁并没有明显变形,后排座椅没有发生位移,有效保护了乘员舱的完整性,这对后排乘客的安全至关重要。
意料之中的惊喜,细节体现瑞虎7的用料品质
本次暴力拆解还体现了瑞虎7不惜成本打造产品高品质的一面。现场来宾通过电钻、电锯等暴力方式对车辆的A柱、B柱、车门等多处进行暴力切割,来检验其车身钢材的强度。
瑞虎7采用了一体化笼式车身结构,车身含有6块本特勒超高强度热成型钢。此外在拆解过程中发现瑞虎7车身多处应用了原生棉进行隔音降噪,比起传统的再生棉,原生棉无论是环保还是吸音吸震效果都更为出色,这些细节都能大幅提升车辆的NVH。
拆车最后,工作人员对瑞虎7的车门板进行了破坏性拆卸,瑞虎7的车门采用了德系车惯用的Y型防撞钢梁,在侧面撞击时能够有更好的防护。
拆车过程中流露出瑞虎7厚道的用料表现,得益于优秀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和国际化供应商平台,诸如博世、法雷奥、3M等全球顶尖供应商均为瑞虎7提供品质保障,而这种不惜成本打造高品质其实正是奇瑞2。0时代产品的普遍标准之一。
2000万在线观众,创造车辆拆解活动关注度新纪录
6个小时的现场直播,据统计,有近2000万网友通过各种直播平台和渠道观看了本次活动,这一数字也创造了车辆拆解活动在线观看人数的新纪录。其中,仅仅天猫直播平台,峰值在线人数就超过了800万,人均停留观看时间达到2.5小时,虎牙直播平台累计在线人数超过了660万,峰值在线人数一度超过30万,弹幕互动总量超过270万条,再加上汽车之家、易车、网易、新浪、牛车网等多家媒体的多平台直播,合计在线观看人数达到近2000万人/次。
令人炫目的传播统计数字背后,反映出奇瑞进入2.0时代以来,不仅在产品品质上有着质的提升,而且越来越擅于通过创新的线下活动和新媒体、新渠道进行营销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了解2.。0时代的奇瑞汽车。
优秀的产品力加上良好的营销与传播,最终转化为出色的市场表现,据了解,瑞虎7上市10天订单即突破1.4万辆,目前日均定订单达到1000辆左右,而奇瑞的另一款神车艾瑞泽5更是表现彪悍,上市不到10个月,其中有7个月连续月销破万,目前累计销售已经突破10万辆,在竞争格外惨烈的轿车市场,堪称中国奇迹!
凭借着瑞虎7、瑞虎3X和艾瑞泽5的出色表现,奇瑞已经稳稳的迈入了2.0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着国内领先的T1X平台,奇瑞将在未来几年陆续推出多款SUV车型和跨界车型,同时也在徐徐开启奇瑞3.0时代的序章,并将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奇瑞瑞虎3x:定位“4G智趣SUV”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