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政经 >
合肥高新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2017-12-20 11:19:34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张骅 吴明
\
  10月26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合肥高新区”)正式向全球发布《合肥高新区支持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政策》,自此,合肥高新区开始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合肥高新区凭什么问鼎世界一流,记者通过11月12日至11月16日的5天采访,向人们揭示了答案。

创新型城市成为合肥市发展新使命
  合肥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26年发展,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在今年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杭州滨江、深圳、西安等之后,跃居全国157家高新区第6位(较上年再上升一位),位列省会城市高新区第3位。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向科技部火炬中心进行了汇报,提出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道军表示,当前,合肥市处于国家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战略定位之上,一方面需要向国际、国内展示城市实力和魅力,另一方面需要实施重点突破,带动引领全面发展。支持合肥高新区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优势,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是合肥市发挥主导作用,在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区“独树一帜、实现引领”的客观需求。

综合优势具有争创“世界一流”潜质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四大优势决定了合肥高新区具有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潜质。
  一是拥有一流的创新平台。大科学中心平台在加速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已启动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正在编制建设方案;智慧能源集成创新平台已完成三方签约,即将启动建设;类脑中心、未来网及先进光源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也在加速集聚。
  二是拥有一流的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加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平台载体总量持续攀升。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众创空间33家、孵化器19家、加速器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平台15家;园区累计孵化面积超2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3000家;创新产业园一、二期全部建成投入,三期即将启动建设。
  三是拥有一流的科技金融体系。确立了“全周期覆盖+多层次引导”的科技金融模式,加速构建“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资本创新体系。金融产品全周期覆盖,通过政府增信,设计“青创资金”、“创新贷”、“政保贷”、“税融通”、“转贷资金”等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各类财政金融产品。
  四是拥有一流的政策体系。确立了“总体继承+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加速构建“产业—技术—人才—金融”四位一体的政策创新体系。全面落实“三重一创”建设。对标“三重一创”要求,强化对重大项目的“一事一议”政策支持。一年来园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签约入驻项目99个,总投资约215亿元,政策扶持资金总额超过18亿元。

科学谋划全方位对接全球资源
  合肥市高新区在谋划布置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不仅编写了各种申报材料,而且召开各界专家、学者座谈会,制定详尽的发展措施。
  一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合肥滨湖科学城。加快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加快中科大高新校区、量子信息实验室、先进光源、超导核聚变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进一步吸引海内外研究机构、高校来区设立全球领先的用户实验装置、科学实验室;凝集全球顶尖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承担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任务,形成国际化、高水平、跨领域的一流研究团队。
  二是打造全球领先的新兴产业集群。引导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向全球科创中心递升。围绕量子信息、智能语音、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资源注入,加快先进技术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原始创新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驱动与资本驱动深度融合,重点培育一批尖端产业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完善与“世界一流”等高对接的国际化配套。牢牢把握“集聚一流技术、一流产业、一流人才”的园区定位,加快园区国际化建设和综合配套提升。进一步完善国际医院、国际教育、人才交流培养中心等国际化功能配套设施,把合肥高新区打造成智识型、智慧型、智能型国际化创新园区和国际化生活社区。
  四是建立健全理念超前的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市三级支持,获取更多的自主发展权限;积极争取自创区、自贸区、国家新区核心片区三区叠加,完成对合肥高新区发展优势导入和功能定位提升;统筹开展一区多园建设,发挥“创新发展核”功效,形成对合肥市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一篇: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齐聚合肥工大共谋智能制造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