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领导干部要炼就“金刚之身”
2015-07-09 15:16:19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7月8日,《安徽日报》刊发安徽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文章《全力修好忠诚、干净、担当之身》。文章称,作为领导干部,就应致力“健志强身”,炼就“金刚之身”,决不“明哲保身”。
    此前,虞爱华曾在《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分别刊发题为《保持新状态关键做到“四不”》、《领导干部要适应在议论纷纷中开展工作》的署名文章。
     虞爱华在刊发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称,作为领导干部,就应当守土尽责、敢于担当。
在《中国组织人事报》文章中称,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下,干一件事情,往往会引发网络上的品头论足,有时甚至会遭致无中生有的臆想、别有用心的非议,适应在议论纷纷中开展工作,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新考验”。
 
    践行“三严三实”,严以修身是前提、是基础、是根本。修身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触及灵魂;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身体力行;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隐忍坚毅。严以修身没有尽头,需要领导干部坚守“一辈子”,而不是只做“一阵子”。领导干部严以修身,就是要修忠诚之身、干净之身、担当之身。
    讲忠诚,致力“健志强身”。忠诚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底色。领导干部要真正把忠诚融入精神血脉,转化为人生信条。一要忠诚于党。坚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忠诚于人民。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只要是群众受益的事情,哪怕千难万险,也要勇往直前;只要是群众支持的事情,哪怕千辛万苦,也要以苦为乐;只要是群众期盼的事情,哪怕千山万水,也要翻过趟过;只要是群众关切的事情,哪怕千方百计,也要务见成效。三要忠诚于事业。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思感,全力以赴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以焦裕禄、沈浩、宋福应等先进典型为榜样,对事业执著坚守,为事业鞠躬尽瘁,始终用心想事、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讲干净,炼就“金刚之身”。干净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对领导干部来说,工作不努力,一点本钱都没有;经济不发展,一点地位都没有;民生不改善,一点面子都没有;为政不清廉,则一无所有。有鉴于此,领导干部必须坚决做到:一是用权要讲规范。对权力常怀敬畏之心,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保持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的约束,真正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阳光用权,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味、不越轨。二是行事要讲法度。坚守法纪底线,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时要牢记“纪严于法、纪先于法”,严格执行党规党纪,念好“紧箍咒”,不碰“高压线”。划清公私界线,摆正公私天平,凡事处于公心,能够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利所惑、不为私情所困。三是做人要讲品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官德修养,尤其要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严管好亲属子女和身边人。通过带头讲道德、守道德,以公德带动党风政风、荡涤歪风邪气,以私德带动民风社风、清朗社会风气。
     讲担当,决不“明哲保身”。担当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守土尽责,敢闯敢试、敢抓敢管、敢作敢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前,宏观形势十分复杂,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对此,不能畏首畏尾、得过且过,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要坚决打好“四场战役”: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深入企业问需问计,针对增产、稳产、减产、停产、破产、待产六类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做到精准施策,以工作上的力度和强度,保障发展上的温度和速度。二要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坚持以信心、智慧、勇气和无私推进改革,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事业发展有利、对完善机制有利,就要敢于攻坚突破、敢于啃“硬骨头”,在改革中破除阻力、激发活力、增强凝聚力。三要做好民生工程,坚持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求、必有所为,大力推行问题导向法、现场工作法、节点工作法,每个阶段都要干成一些民生实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让老百姓满意一件。四要打好从严治党“持久战”,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断提高党建工作制度化水平,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树立旗帜鲜明的用人导向,“谁真干事就支持谁,谁干成事就使用谁”,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真正“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
(来源:安徽日报 )

上一篇:中煤矿建29工程处党员欢聚一堂共庆建党94周年
下一篇:中信银行业内首创“一带一路”基金打造国际金融服务站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