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系列报道之三:安徽省巧借知名民企之力壮大自我
2015-11-06 10:48:4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吴明 张晓梅
 
  借外力,调结构,促升级是近几年安徽省谋发展的重要方略之一。其中,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是这一借力的重要一环。截至今年上半年,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的重点项目已开工501个,开工率达到96.9%,实际完成投资2833亿元;竣工项目104个,竣工率达到20.8%。
\
互惠共赢给安徽发展带来了“三力”
  安徽省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认为,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作出的重要决策,是该省打造的又一开放合作的高层次战略平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概括起来就是互惠共赢给安徽发展带来了“三力”。
  首先为扩大有效投入增添了新外力。一大批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拉动了全省投资需求,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10年以来,民企合作三次大会签约的3613个合同项目中,已开工3346个,实际完成投资8375亿元。其中:2010年民企大会签约的合同项目已开工2026个,实际完成投资5111亿元;2011年皖粤大会签约的合同项目开工365个,实际完成投资1079亿元;2013年六安大会签约的合同项目开工955个,实际完成投资2185亿元。三次大会签约的合同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93.4%、80%和96.7%,开工进展顺利。2014年开始,安徽省重点对近年来签约的517个5亿元以上项目进行集中调度,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开工项目501个,开工率达到96.9%,实际完成投资2833亿元;竣工项目104个,竣工率达到20.8%。
  其次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活力。通过推进民企合作发展,扩大了安徽省产业规模,丰富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层次。民企合作引进外资,借助外力、外智,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大大提升了全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新引进的美的空调、德豪光电、英唐科技、凌达压缩机、修正药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带动形成了家用电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等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延伸了产业链,为打造安徽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再者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通过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壮大了安徽省民营经济规模,增强了民营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2010年-2014年,全省民间投资分别是6027亿元、7937亿元、9016亿元、12146亿元和14681亿元,占全省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50.9%上升到2014年的69.1%;民营经济总量分别达到6748亿元、8491亿元、9618亿元、10843亿元和1194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54.6%上升到2014年的57.3%。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为促进全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跟踪调度项目服务体现为“四化”
  安徽省坚持以推动项目落地开工为核心,以推进项目跟踪调度为抓手,以加强协调服务为重点,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与知名民企的合作发展工作。主要体现为“四化”。
  一是强化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建设高效化。把签约项目的落地开工作为重点,对已签合同项目抓落地、抓进度、抓投产,逐步形成谋划一批、推介一批、洽谈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全面做好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的全程服务,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加快项目报批进度,简化审批程序,帮助企业协调项目立项、用地、环评等前期准备工作,狠抓项目签约、开工、投产等各个环节的跟踪服务。分片召开民企合作项目推进会,收集整理项目推进中的难点问题,结合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效。
  二是强化项目谋划,推动合作发展持久化。在做好现有民企合作项目调度的基础上,要求各市结合地方招商引资任务,着眼于产业链延伸,突出核心环节、关键企业,深入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新项目谋划,谋划储备一批牵动力强、发展前景广、市场潜力大的重大项目,逐步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合作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加强与安徽异地商会的沟通,宣传我省产业政策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情况,鼓励支持企业来皖投资。开展“知名民营企业家毫州行”等活动,采取座谈会、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来皖投资的民营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为全国知名民企和地方开展战略合作牵线搭桥,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民企合作工作规范化。为推动与民企战略合作持久、稳定、科学发展,推进民企合作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安徽省政府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皖政〔2012〕97)号),在投资服务、完善基础配套条件、金融服务支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政策措施。安徽省民企合作推进办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建立了项目月调度制度和项目进度督查通报制度。每月对签约项目开工情况进行集中调度,及时向各市政府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并要求逐级通报,督促各市、县(区)横向对比找差距,纵向对比赶进度,增强项目投资建设的时效性。
  四是强化载体培育,推动创业创新服务常态化。截至目前,共培育认定了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105个,入驻企业5960户,带动就业19.2万人。搭建企业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桥梁,在合肥、马鞍山等地产业集群专业镇和工业园区,举办引智工作座谈会,组织外国专家与企业进行引智项目对接,为企业引智提供上门服务。充分利用国外的智力资源,助推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
 
完善“五个平台”全力筹备“三企一资”对接
  安徽省经信委这位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徽省政府抓好项目建设“四督四保”要求,目前正在全力筹备“三企一资”对接活动,着力搭建完善“五个平台”,在项目谋划和搭建合作平台上作文章,在项目落地和跟踪调度服务上下功夫,推进全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战略合作。他详细解释了“五个平台”的内涵。
  搭建长江经济带发展合作平台。为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机遇, 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我省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总体要求,吸引更多的全国知名民企走进安徽、推动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大提升,经安徽省政府与全国工商联商定,将于明年上半年举办“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会”。此次活动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聚焦战略支撑点建设”为主题,由安徽省政府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主办,安徽省经信委、省工商联及各市政府具体承办。目前,安徽省经信委已起草了会议活动方案,在项目征集、邀商洽谈和项目对接等方面列出了工作计划和时间进度。
  搭建中小企业跨境发展合作对接平台。为推动安徽省中小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四季度,安徽省经信委将与省金融办、省商务厅、省工商联、贸促会安徽省分会和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等六部门联合开展安徽省“跨境合作、助力中小、共谋发展”企业对接撮合活动。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助力安徽中小企业跨境发展,进一步畅通我省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发展渠道,提高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层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完善项目谋划推介平台。今年上半年,安徽省经信委已征集了各地推介项目316个,投资规模4243亿元。四季度,将进一步引导各地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结合企业中长期投资规划,立足双方共同需求,认真谋划和推介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集聚效应强、有利于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合作项目。指导各地通过网上招商、展会招商、专题招商等多种形式向全国知名民企推介。同时,建立全省民企合作发展储备项目数据库,储备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能够打基础、管长远、补短板、增后劲的民企合作项目。
  完善项目跟踪调度服务平台。以推动项目建设进度为重点,督促各地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项目开工建设中突出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坚持项目定期调度、定期统计、定期分析和通报制度,完善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做到签约项目抓落地,保证开工率;在建项目抓进度,保证竣工率;建成项目抓投产,保证达产率,全面开创民企合作发展工作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完善企业创业创新平台。围绕打造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新型载体建设,引导和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规范发展、创新发展,每年培育30家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高标准建设3-4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企业引智工作,组织有需求的企业申请外国专家引智服务项目,为企业破解生产、管理技术难题。开展“外国专家进园区、进产业集群专业镇”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学习德国、日本等国家中小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创业创新能力。
 

上一篇:鲜花上路扮靓合肥市瑶海区街景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安徽省上半经济总量近万亿增长8.6%(2015-07-23)

·安徽省上半年安全生产指标控制良好(2015-08-10)

·安徽省政府再出手 缓解农民“卖粮难”(2015-08-10)

·安徽省文化惠民“送戏进万村”走近杨郢乡(2015-08-18)

·中铁四局建筑公司作品获安徽省安全生产优秀文艺作品称号(2015-09-14)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