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业临涣焦化公司环保治理不留死角
2016-10-27 11:39:03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杨永才
焦炉区域一直是临涣焦化公司环保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职工操作的“坏习惯、老毛病”屡禁不止,生产现场“冒烟冒火、脏乱差”现象时有发生,“见惯不怪、习以为常”思想一度盛行……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呢?在全公司“大干四季度、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的氛围下,笔者决定到焦炉上一探究竟。
从远处眺望,16根荒煤气放散管在4座6米焦炉上高高耸立,加煤车和推焦车上下呼应平稳移动,在集气管平台上走动的员工身影也清晰可见。笔者刚登上4#焦炉炉顶,就看见两名出炉工正在密封加煤口盖子,一位出炉工把刚加过煤的炉盖重新找平后,另一名出炉工则立即用搅拌均匀的泥浆把4个加煤口一一密封,当工友把无烟加煤过程中打开的高压氨水阀关上时,他发现有一个炉盖还有点冒烟,于是又重新密封一遍,直到满意才走到一边休息。
“干得不错,一丝烟儿都不见了。”笔者不由得称赞道。
“天天都要这样,不然就得罚我们的钱。”“领导跑得勤、盯得紧,我们现在也习惯了。”两位出炉工说话很干脆。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强化环保红线思维,严格规范操作行为,该公司加大宣传教育和检查考核力度的同时,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环保专题培训班,不断增强职工抓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全面提升岗位职工清洁生产业务技能。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还特别邀请了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朱祥斌、市环保局科长王志强等专家领导,为参培职工讲解当前的安全生产与环保工作形势、水污染防治计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走进炉顶休息室,刚好看到一位“老朋友”,他曾是一名优秀的班组长,多次被评为“金牌班组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今年刚被公司聘为焦炉技术员,笔者曾多次采访过他。简单寒暄几句后,他拿起挂在墙上的记录簿,认真签下“薛庆峰”三个字。“哪个岗位跟不到位都不行,公司对环保这一块抓得比较紧,人人都感到压力很大。今天我跟班,还有几个地方要再盯一盯,不能陪你,先走了。”薛庆峰抱歉地说。“没事,你忙吧!”笔者看到他的面孔是真诚的。
该公司今年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严格实行任务清单管理,加大督查问责力度,正作风、严纪律、抓落实,用良好的纪律确保执行力建设,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政令畅通。对不换思想、庸懒散干部,结合年度考核,坚决问责到位。
走到3#焦炉炉顶,一辆加煤车正在往炭化室内装煤。车上的梯子虽然是黑色的,但感觉不脏。拾阶而上,操作室周围也很干净。透过明亮的车窗,发现室内有两名青工,一个在操作,一个在旁边观察。推门进去,他们也没有觉察。“加完煤后,别忘了上下提一次内套,防止不提内套导致漏煤、加煤口冒大烟。”“知道了,师傅。”笔者有点差异,看着他俩年龄差不多,居然是师徒关系!整个装煤过程,笔者感觉很好,荒煤气的味道淡淡的,没有想象中的“硝烟弥漫”。“你们是师徒啊,真看不出来!”装煤结束,笔者瞅空和他们聊了几句。“淮北矿业第七届‘名师高徒’大赛快举行了,我不能拖师傅的后腿,得抓紧练习。”其中一位青工谦虚地说。据他们介绍,本届“名师高徒”大赛今年首次增设了炼焦加煤车司机工这一化工行业工种,师徒按照30%和70%的比例加权计算综合成绩,大赛的举办促进了师徒二人学习掌握无烟装煤操作技能。
从3#焦炉加煤车下来,笔者又远远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车间安全员、“提高加煤量”QC小组成员仲伟亮,笔者也曾采访过他。仲伟亮正在2#焦炉上升管检查设备保养情况。一位员工拉下切断荒煤气的翻板,另一位员工打开上升管水封盖,仲伟亮用风管压火,观察上升管内的石墨是否清理干净……据他介绍,车间通过“分炉包干、专炉专治”手段,加大炉体保养力度,畅通荒煤气通道,并对上升管根部、桥管承插口等处可能串漏的部位逐一检查,确保环保治理工作无盲区。“我们一直努力培养职工文明生产的好习惯,把好习惯塑造成‘清洁生产、从我做起’工作理念,大家都坚持一个高标准交接班,今后的工作就好干多了。”仲伟亮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我们正在各生产班组开展环保竞赛活动,把焦炉分为机侧、焦侧、炉顶和上升管四个比赛区域,每天车间组织一次检查,并结合值班、跟带班人员每天不定时检查情况,当天考核、当天公布、月底汇总,四个区域分别评出当月的第一名,第一名的班组分别奖励1000元。主要是想通过这种竞赛活动,进一步规范各岗位清洁生产标准化操作。”正在1#焦炉检查炉顶环境卫生的炼焦一车间支部书记李达介绍说。
自新环保法颁布实施以来,该公司把环保工作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在认识上提升新境界,在管理上追求严细实,在监督上做到无死角,积极发动全员聚焦环保治理攻坚战,保护蓝天碧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
焦炉区域一直是临涣焦化公司环保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职工操作的“坏习惯、老毛病”屡禁不止,生产现场“冒烟冒火、脏乱差”现象时有发生,“见惯不怪、习以为常”思想一度盛行……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呢?在全公司“大干四季度、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的氛围下,笔者决定到焦炉上一探究竟。
从远处眺望,16根荒煤气放散管在4座6米焦炉上高高耸立,加煤车和推焦车上下呼应平稳移动,在集气管平台上走动的员工身影也清晰可见。笔者刚登上4#焦炉炉顶,就看见两名出炉工正在密封加煤口盖子,一位出炉工把刚加过煤的炉盖重新找平后,另一名出炉工则立即用搅拌均匀的泥浆把4个加煤口一一密封,当工友把无烟加煤过程中打开的高压氨水阀关上时,他发现有一个炉盖还有点冒烟,于是又重新密封一遍,直到满意才走到一边休息。
“干得不错,一丝烟儿都不见了。”笔者不由得称赞道。
“天天都要这样,不然就得罚我们的钱。”“领导跑得勤、盯得紧,我们现在也习惯了。”两位出炉工说话很干脆。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强化环保红线思维,严格规范操作行为,该公司加大宣传教育和检查考核力度的同时,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环保专题培训班,不断增强职工抓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全面提升岗位职工清洁生产业务技能。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还特别邀请了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朱祥斌、市环保局科长王志强等专家领导,为参培职工讲解当前的安全生产与环保工作形势、水污染防治计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走进炉顶休息室,刚好看到一位“老朋友”,他曾是一名优秀的班组长,多次被评为“金牌班组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今年刚被公司聘为焦炉技术员,笔者曾多次采访过他。简单寒暄几句后,他拿起挂在墙上的记录簿,认真签下“薛庆峰”三个字。“哪个岗位跟不到位都不行,公司对环保这一块抓得比较紧,人人都感到压力很大。今天我跟班,还有几个地方要再盯一盯,不能陪你,先走了。”薛庆峰抱歉地说。“没事,你忙吧!”笔者看到他的面孔是真诚的。
该公司今年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严格实行任务清单管理,加大督查问责力度,正作风、严纪律、抓落实,用良好的纪律确保执行力建设,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政令畅通。对不换思想、庸懒散干部,结合年度考核,坚决问责到位。
走到3#焦炉炉顶,一辆加煤车正在往炭化室内装煤。车上的梯子虽然是黑色的,但感觉不脏。拾阶而上,操作室周围也很干净。透过明亮的车窗,发现室内有两名青工,一个在操作,一个在旁边观察。推门进去,他们也没有觉察。“加完煤后,别忘了上下提一次内套,防止不提内套导致漏煤、加煤口冒大烟。”“知道了,师傅。”笔者有点差异,看着他俩年龄差不多,居然是师徒关系!整个装煤过程,笔者感觉很好,荒煤气的味道淡淡的,没有想象中的“硝烟弥漫”。“你们是师徒啊,真看不出来!”装煤结束,笔者瞅空和他们聊了几句。“淮北矿业第七届‘名师高徒’大赛快举行了,我不能拖师傅的后腿,得抓紧练习。”其中一位青工谦虚地说。据他们介绍,本届“名师高徒”大赛今年首次增设了炼焦加煤车司机工这一化工行业工种,师徒按照30%和70%的比例加权计算综合成绩,大赛的举办促进了师徒二人学习掌握无烟装煤操作技能。
从3#焦炉加煤车下来,笔者又远远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车间安全员、“提高加煤量”QC小组成员仲伟亮,笔者也曾采访过他。仲伟亮正在2#焦炉上升管检查设备保养情况。一位员工拉下切断荒煤气的翻板,另一位员工打开上升管水封盖,仲伟亮用风管压火,观察上升管内的石墨是否清理干净……据他介绍,车间通过“分炉包干、专炉专治”手段,加大炉体保养力度,畅通荒煤气通道,并对上升管根部、桥管承插口等处可能串漏的部位逐一检查,确保环保治理工作无盲区。“我们一直努力培养职工文明生产的好习惯,把好习惯塑造成‘清洁生产、从我做起’工作理念,大家都坚持一个高标准交接班,今后的工作就好干多了。”仲伟亮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我们正在各生产班组开展环保竞赛活动,把焦炉分为机侧、焦侧、炉顶和上升管四个比赛区域,每天车间组织一次检查,并结合值班、跟带班人员每天不定时检查情况,当天考核、当天公布、月底汇总,四个区域分别评出当月的第一名,第一名的班组分别奖励1000元。主要是想通过这种竞赛活动,进一步规范各岗位清洁生产标准化操作。”正在1#焦炉检查炉顶环境卫生的炼焦一车间支部书记李达介绍说。
自新环保法颁布实施以来,该公司把环保工作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在认识上提升新境界,在管理上追求严细实,在监督上做到无死角,积极发动全员聚焦环保治理攻坚战,保护蓝天碧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
上一篇:华塑股份公司“双考”给力夯实体系建设基础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淮北矿业铁运处临涣电务段防强降雨确保设备安全(2015-07-04)
·淮北矿业铁运处烈山车务段以考促学提素质(2015-07-09)
·淮北矿业铁运处烈山车务段送清凉小分队深入一线(2015-07-23)
·淮北矿业工程建设公司这样的培训课真给力!(2015-07-24)
·淮北矿业铁运处烈山车务段工会多举措让职工凉爽度夏(2015-07-29)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