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张韶春代表:安徽坚持“生态、绿色” 建设长江经济带
2016-03-14 14:50:03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汪乔 黄娜娜 杨玥玥 王冰燕 李旭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建设全面启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韶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建设长江经济带心中始终要有“生态、绿色”四个字,安徽将提升生态建设新水平、有序开发和保护长江岸线资源、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树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标杆。
\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安徽省究竟有何重大意义?张韶春表示,安徽拥江近海、承东启西,是长三角辐射内陆前沿区域,也是长江中游地区东向发展的必经要道。长江流经安徽省416公里,长江干流航道安徽段343公里,岸线全长759公里,沿江5个港口均是一类口岸,港口吞吐量3.3亿吨,其中最大的港口芜湖港货运量超过亿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安徽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改善发展支撑条件;有利于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增强安徽产业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安徽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利于安徽加快建设生态强省、增强绿色发展优势。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习总书记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领会、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心中始终要有'生态、绿色'四个字。”张韶春表示,安徽将着力做到以下四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提升生态建设新水平。重点是着力加强生态修复。近年来,安徽省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着,但面临的压力依然不小,沿江化工、造纸、印染、有色等行业存在环境隐患。所以在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其次,要落实有序开发和保护长江岸线资源新举措。安徽省长江岸线总长999.9公里,其中干流岸线759.1公里,干流深水岸线335.7公里,但由于目前长江岸线资源无序开发,管理政出多门,港口码头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造成我省长江干流岸线资源利用率不高。“我们将制定安徽省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优化长江岸线功能布局,合理安排开发利用时序。整合现有岸线利用设施,提高岸线综合利用效率。”张韶春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还要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张韶春表示,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技术装备和运输服务能力显着提升,但相对于长江经济带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以及安徽在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首先要打造畅通高效的黄金水道,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主要是通过提升干流航道标准,力争芜湖以下航道水深提高到12.5米,芜湖至安庆段提高到8米,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此外,还要树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标杆。张韶春说,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例如对流域水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我省沿江地区每万元产值的能耗、水耗相对较高。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呼唤我们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步伐。去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提出四个目标、十大工程、五项措施,全省上下将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语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打响转型升级发展攻坚战。我省还将加快建设特色现代产业基地,谋划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高世代面板及玻璃基板、晶圆制造、钻石通用航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来源:中安在线)
 

上一篇:沈强代表:发展新兴产业让煤矿职工再就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安徽金工电力集团“七一”前夕慰问环卫工人(2015-07-03)

·安徽省上半经济总量近万亿增长8.6%(2015-07-23)

·安徽将进行简政放权12项重大改革(2015-07-24)

·安徽就业率较低的10个本科专业你中枪了吗?(2015-07-27)

·安徽省上半年安全生产指标控制良好(2015-08-10)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