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两构建”创新技能培训管理
2019-08-02 14:23:25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朱磊 马俊
为扎实有效做好2019年度民生工程—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合肥经开区)人事劳动局,在总结2018年新录用人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以“两构建”形式着力在组织模式和检查模式上推进工作创新。截至今年7月底,合肥经开区已累计培训新员工4320人。
将原来由区人事劳动局一家监管的模式创新以企业为培训主体、培训机构为教学主体、各社区委为检查主体、人事劳动局为指导主体的“四个主体”培训组织模式。
培训主体为企业。要求企业根据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入职员工技能培训,做好员工培训的组织管理,筛选符合条件的员工,通过培训促进企业职工就业稳定性,增加企业的员工技能水平。对组织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将取消培训资格。
教学主体为学校。承担培训工作的培训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要求授课教师潜心钻研专业知识,认真备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训过程要宣传民生工程的政策及内容,使培训学员了解培训的内容、时间、地点及方式。
检查主体为各社区委。加强对培训过程的检查,明确要求社区统一审批开班计划,对培训过程实行全程监控,严把培训人员资格审核关、培训过程监督关、培训资金审核关、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学员到课率、培训日志、培训效果等,增加电话回访比例,认真审核相关纸质材料,及时反馈督查情况和意见,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指导主体为人事劳动局。加强政策宣传力度,重点解读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政策,坚持公正、公开、透明原则,保障新员工培训相关工作规范操作,符合程序。 构建“三查一抽”的检查模式
结合区内企业生产和培训实际情况,完善指导和检查规定,建立了“三查一抽”的检查模式。
1、开班必查。由企业培训所在地社区委对培训人员的资格、劳动合同等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现场取消培训资格。
2、培训必查。社区工作人员按照企业实际的培训进度表,检查企业培训人员到课率。对不符合条件的进行整改,如整改未到位,直接取消该班次培训。
3、考试必查。社区工作人员检查培训人员是否按照要求领取准考证,考试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弄虚作假现象。
4、“不定时”抽查。按照企业实际的培训进度表,人事劳动局通过身份识别,远程监控等方式,不打招呼直接抽查,确保培训真实开展。
合肥经开区通过构建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监管新方式对培训全过程实行进行实时监管,确保了培训规范有序实施。
构建“四个主体”的组织模式
将原来由区人事劳动局一家监管的模式创新以企业为培训主体、培训机构为教学主体、各社区委为检查主体、人事劳动局为指导主体的“四个主体”培训组织模式。
培训主体为企业。要求企业根据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入职员工技能培训,做好员工培训的组织管理,筛选符合条件的员工,通过培训促进企业职工就业稳定性,增加企业的员工技能水平。对组织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将取消培训资格。
教学主体为学校。承担培训工作的培训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要求授课教师潜心钻研专业知识,认真备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训过程要宣传民生工程的政策及内容,使培训学员了解培训的内容、时间、地点及方式。
检查主体为各社区委。加强对培训过程的检查,明确要求社区统一审批开班计划,对培训过程实行全程监控,严把培训人员资格审核关、培训过程监督关、培训资金审核关、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学员到课率、培训日志、培训效果等,增加电话回访比例,认真审核相关纸质材料,及时反馈督查情况和意见,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指导主体为人事劳动局。加强政策宣传力度,重点解读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政策,坚持公正、公开、透明原则,保障新员工培训相关工作规范操作,符合程序。 构建“三查一抽”的检查模式
结合区内企业生产和培训实际情况,完善指导和检查规定,建立了“三查一抽”的检查模式。
1、开班必查。由企业培训所在地社区委对培训人员的资格、劳动合同等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现场取消培训资格。
2、培训必查。社区工作人员按照企业实际的培训进度表,检查企业培训人员到课率。对不符合条件的进行整改,如整改未到位,直接取消该班次培训。
3、考试必查。社区工作人员检查培训人员是否按照要求领取准考证,考试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弄虚作假现象。
4、“不定时”抽查。按照企业实际的培训进度表,人事劳动局通过身份识别,远程监控等方式,不打招呼直接抽查,确保培训真实开展。
合肥经开区通过构建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监管新方式对培训全过程实行进行实时监管,确保了培训规范有序实施。
上一篇:怀宁县举办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典书画复本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