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集团破解蓄电池循环利用“兼容难”
2019-03-19 17:20:4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张骅 张晓梅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退役后如何回收利用,实现节能环保与资源利用最大化?奇瑞控股集团旗下安徽瑞赛克再生资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联合开发的“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异构兼容储能电站”项目,成功破解了不同品牌、不同老化程度、不同结构动力电池兼容应用等技术瓶颈。该项目已于3月中旬顺利通过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组织的项目科技成果评价,其总体技术水平被项目评委会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未来将有大量的动力电池从汽车上退役,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仍有80%的容量,如果不能进行妥当的回收利用,不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还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将退役的动力电池作为变电站储能载体,继续发挥剩余价值,可延长资源生命周期,是新能源汽车环保链条的重要一环。
瑞赛克的“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异构兼容储能电站”项目,拥有三大技术创新点:一是通过异构兼容,实现5种不同电池类型、不同成组结构、不同时期退役动力蓄电池的兼容利用;采用“异构兼容控制器”进行功率均衡控制,形成了整体储能系统,减少了电池筛选的成本。二是自主研发的专用“桥接管理器”,可以让筛选后的退役电池包整包直接利用。三是创新回收电池快速检测的方法,实现了退役电池的快速分选。该储能电站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于2017年5月建成投用,已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为组长的评价委员会,高度肯定了瑞赛克项目的技术和环保的重大意义。他们认为该项目利用电动汽车退役电池构建兼容异构储能电站,符合国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导向;项目采用的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未来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普及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项目负责人秦小州介绍,该储能电站项目建成之时恰逢国家拉开全国性规范管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序幕,项目研发不仅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也顺应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标志着奇瑞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同时,电池回收也是配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退役动力电池的循环梯次利用,有助于形成整个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产业的闭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未来将有大量的动力电池从汽车上退役,从电动汽车上退役的动力电池仍有80%的容量,如果不能进行妥当的回收利用,不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还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将退役的动力电池作为变电站储能载体,继续发挥剩余价值,可延长资源生命周期,是新能源汽车环保链条的重要一环。
瑞赛克的“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异构兼容储能电站”项目,拥有三大技术创新点:一是通过异构兼容,实现5种不同电池类型、不同成组结构、不同时期退役动力蓄电池的兼容利用;采用“异构兼容控制器”进行功率均衡控制,形成了整体储能系统,减少了电池筛选的成本。二是自主研发的专用“桥接管理器”,可以让筛选后的退役电池包整包直接利用。三是创新回收电池快速检测的方法,实现了退役电池的快速分选。该储能电站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于2017年5月建成投用,已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为组长的评价委员会,高度肯定了瑞赛克项目的技术和环保的重大意义。他们认为该项目利用电动汽车退役电池构建兼容异构储能电站,符合国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导向;项目采用的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电动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未来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普及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项目负责人秦小州介绍,该储能电站项目建成之时恰逢国家拉开全国性规范管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序幕,项目研发不仅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也顺应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标志着奇瑞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同时,电池回收也是配合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退役动力电池的循环梯次利用,有助于形成整个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产业的闭环。
上一篇:华菱星马首批换电式纯电动重卡走向市场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