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企业快讯 >
中铁四局一公司某项目部开展主题党建活动
2019-07-19 18:21:12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陈琦
\
  “敢叫日月换新天,定叫山河换新装。”一曲红旗渠赞歌,一条人工天河,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传承。60年前的他们,一双手、一把锤、一座山、一条河;60年后的我们,用行动传承精神,用激情歌颂历史。
\
  6月30日,建党98周年来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引导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中铁四局郑州南站ZNGJS-1标一分部(一公司)党工委和团支部分别组织党员和团员到林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红旗渠精神主题党建活动。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党员和团员们走进河南安阳红旗渠景区,就能听到这首属于林州的“红歌”一一红旗渠之歌,响彻在太行山上,红旗渠畔。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上开凿的一条“人工天河”。当年这项大型水利工程正式名称叫“引漳入林”,就是把邻省山西的漳河水,引入严重缺水的林县。
\
  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区,这个地区石厚土薄,降雨量少,地面无法蓄水,地下又缺乏泉水,有史以来就是水源奇缺的地方。林县的水宝贵到何等地步,据说那时当地的很多村民,一生大概只会洗三次澡,就是在出生、结婚和去世的时候。缺水对于以依靠农业为生的林县人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痛苦。
  千百年来,林县缺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而林县人挖渠引水也是不屈不挠的历程。查阅资料可知,从元代开始,林县便有兴修水利的记载,公元1268年,林县人民历时3年修成天平渠,明清时代陆续修建过十余条小型灌溉水渠。这些小型水渠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但是为后来兴修红旗渠奠定了基础。
  1960年2月,林县开始建设红旗渠,它以漳河水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70.6公里,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峰的太行山腰上。修建红旗渠的过程异常艰难,说是传奇也不为过。60年代,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人均只有半斤粮食,人们吃不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饱腹。“早晨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就是那时人的生活。吃不饱饭,任务又重,林县人就采取做重活的吃好一点,做轻活的差一点;歇班的喝稀的,上班的吃稠的;饭量小的支援饭量大的,女社员支援男社员等一切能想到的办法。
  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靠一双手,一锤一钎,在大山上开山凿石,自制火药,炸洞放炮,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历时近十年,建成了“红旗渠”。建成的红旗渠,干、支渠共595条,遍布全部乡镇,全长1500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
  党员和团员们到达红旗渠景区,首先到的是分水苑景区,这是一处园林式景区,处处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风景非常优美。这里位于林滤山东北部的两岭之间,是一处凹腰处,据说原名为坟头岭,后改名为分水岭。后来成为红旗渠总干渠的分水闸,由此得名分水苑。分水苑景区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的壮举。
  浮雕右侧是六幅红旗渠工程壁画,记录了当年建设红旗渠六个最主要的工程。在分水苑的分水闸楼顶,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红旗渠”三个红色大字,闸门下分泄处两股激流,向东南方向奔腾而去。在分水闸后面,有一座“红旗渠”纪念亭,亭内悬挂着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各种建设时期的图片、标本等。红旗渠纪念馆也设在此处风景区内。
  走出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了青年洞景区。一路上山高水险,红旗渠盘绕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如一条黄色飘带曲转、壮观。据说,在70年代,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总理自豪地向国外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一是林县红旗渠。”
  而在红旗渠断壁而凿的青年洞,是当年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在这更是让人领略到“人工天河”的雄险。据介绍,当年建红旗渠时,需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上穿过,但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般人几乎砸不下一块碎片。当年,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优秀青年,组成了突击队,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历时一年,开凿出了一条长达600多米的隧洞,由此得名“青年洞”。如今,“青年洞”风景区,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旗渠,太行山上的绝壁“天河”,是一代人艰苦奋斗下的“奇迹”,也是一代人的的红色记忆。
  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项伟大壮观的工程,是林县人民以一县之力,用小锤头一锤一锤凿出来的。我们也无法想象,有多少百姓在这里留下了血泪,又有多少百姓永远留在了太行山下。这一浩浩荡荡的工程,历时十年,林县人民用一锤、一铲、两只手,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最终在悬崖峭壁之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成就了千秋伟业,这怎叫后世不震撼,不感动!
  反观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记得红旗渠精神呢?如今人心浮躁、物欲横流,很多人迷失了自己,忘记了什么叫自力更生,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无私奉献。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距离红旗渠修建并不算太久远,但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跟那时相比却是富裕与贫困的距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带给我们的却是精神文明的匮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恰恰就是需要这种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项目部党工委书记陈宣和说,中铁四局人是新一代的“挖井人”,要将“红旗渠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崭新的未来,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通过此次主题党建活动,项目部党员和团员们认识到:面对郑州南站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务实的作风、敢于担当的精神、勇于负责的态度,用实际行动践行红旗渠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助力郑州南站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许疃矿2000多名职工乐领“清凉衫”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