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保持车内空气健康,捷途X95自带“N95口罩”
2020-02-12 12:18:08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张骅 张晓梅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车内空气安全、消毒等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随着人们汽车消费认知的提升,近几年来关注车辆内部环境配置的消费者大幅提升,他们对车辆品质感的要求更高,更注重驾乘的体验感,比如车辆的空气净化系统、环保材料的使用等等这些细节。
  消费者的意识觉醒是一个过程,相信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汽车空气净化系统这项配置可能会更多地进入消费者的视野,有优势的产品必然会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可能不少人还是不会关注车内空气安全,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往往都是滞后的,那么作为汽车生产厂家就必须要走在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的前列,苦练“内功”才能打造出优质的精品,例如奇瑞控股捷途的产品--“旅行头等舱SUV”捷途X95。

车内空气净化系统有多重要
  车内的空气质量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辆的空调系统以及内饰材料的环保性,尤其是在夏季、冬季车辆长时间处于密闭的情况下。好的空调滤芯其实就相当于给汽车戴上了口罩,大大提升了空调对车内外有害物质的过滤作用。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家用车的空调滤芯只是一般的滤纸型滤芯,无法对甲醛或PM2.5进行很好的过滤,于细菌更是基本无用。
  捷途X95之所以被誉为“旅行头等舱SUV”,其实不光是指配置的豪华,细节之处对于家用、旅行场景的考量,才是其修炼的“内功”。比如捷途X95充分考虑到了车内空气安全的重要性,依托于先进的数字座舱,搭载了智能空气净化系统,同时采用了拥有170多年历史的全球化技术集团--德国科德宝提供的micronAir灰尘滤清器,这款滤清器可以有效过滤细粉尘,如花粉、烟尘、道路尘、细菌、研磨颗粒等其他可吸入的超细颗粒,从而达到高效的过滤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能够通过过滤来自外界的空气污染和细尘颗粒,提高空气洁净度,为您和家人的健康带来全方位的呵护。
  此外,捷途X95所搭载的负离子PM2.5空气净化系统,出风口负离子数高达5000万个,当车内颗粒浓度较高时,打开的PM2.5空气净化系统将自动运行,形成负离子气流,被微风扇送出,能使车内空气PM2.5颗粒数量迅速减少,从而达到清洁和净化空气的功能。考虑到智能化需求,用户可以通过捷途X95的手机APP远程控制功能,在日常用车时,可以提前几分钟打开车辆的空气净化功能,简单方便,这样上车时就能拥有一个清新舒适的驾乘环境,无忧尽享愉悦驾乘时光。

不仅仅是使用环保材料这么简单
  仅仅使用环保的内饰材料就能避免车内出现异味吗?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明明车里没有异味,但稍微密闭静置或者阳光暴晒一会,就会有难闻刺鼻的味道。事实上,这些异味的罪魁祸首就是地毯、塑料件等挥发的有害物质,像笨、甲苯、甲醛等,很难避免,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在车内持续挥发很长一段时间,有些更是无色无味难以察觉,很容易对车内人员形成很大的健康威胁,所以就需要从产品的研发设计上杜绝污染源。
  以捷途X95为例,在研发之初就设定了高于国标2倍的整车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目标,那奇瑞控股捷途为什么敢于这样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呢?一方面,一直深耕“旅行+”细分市场的奇瑞控股捷途,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也深知车内空气质量安全对用户的重要性,本着匠心造车原则以期为消费者打造更好的精品车;另一方面,背靠奇瑞汽车试验中心国内唯一“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先进的试验能力,有能力实现高标准的技术要求。
  首先捷途X95在选材上就甄选了118种低VOC散发的环保材料,比如德国BASF搪塑发泡、三菱搪塑表皮、德国库尔兹INS透光膜、环保水性胶等等,确保材料的环保性能;其次,基于奇瑞技术试验中心的技术条件,对捷途X95的零部件进行VOC管控,以及对整车进行常温、高温VOC检测,并有专业的气味评价师团队从主观角度进行逐级把控;最后在车辆上市前的可靠性测试中,经过各种极端用车条件和长时间模拟用户驾驶之后,才能确保捷途X95车内空气质量的长期健康稳定。可以说,在捷途X95车内空气质量的把控上,奇瑞控股捷途对品质的要求用苛刻来形容毫不为过。
  一款好车最见用心的就是细节,不论是从内饰用料还是车内环境配置,都可以看出奇瑞控股捷途对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永远走在消费者需求的前面,恐怕这已经是奇瑞控股捷途用户中心理念的最好印证。始终秉持这样的用户理念和产品理念,用心为客户服务,相信年轻的奇瑞控股捷途未来将会为用户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上一篇:山能淄矿唐口煤业精心防控让职工安心开工
下一篇:共克时艰 合肥新站青年最走心的凡人金句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