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焦点 >
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尹同跃提五项议案建议
2020-05-22 17:57:4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全国两会专稿

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尹同跃提五项议案建议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张骅
  5月21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正在代表驻地完善五项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汽车新标准建设以及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发展”等议题的议案建议,这是基于对汽车产业深度实践和调研的结果,体现了一位汽车产业界代表希望能够解决中国汽车产业协调发展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的强烈愿望,以及他在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升级发展上的坚定决心。
  取消NEV正积分结转限制,推动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规定新能源正积分不可结转,在新起草的《办法》修正案中,拟规定NEV正积分可结转,但设置了仅可结转三年,每次结转按50%扣减积分数量和可结转的前置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这对于传统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积极性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尹同跃建议取消对NEV正积分结转的相关条件限制,以提高传统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积极性。
  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当前,新能源汽车大约三年就有非常大的技术突破,实际行驶寿命15万公里就面临着淘汰与报废,而其基础核心零部件系统,如电驱动、电机、电池、铝基车骨架等,仍具有很高的重复再使用价值。
  在此背景下,尹同跃建议:
  一、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高价值零部件延长在役寿命工程,将再制造归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出台政策允许整车制造企业回收低续航新能源汽车,经升级改造后视同新车销售;
  三、允许回收铝合金及复合材料车身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纳入再制造再回收体系。
  制定商用车积分管理办法,促进汽车产业协调发展
  当前,中国对于碳排放较大的商用车尚未制定积分管理政策。因此,尹同跃建议打通乘用车和商用车的积分,将轻型商用车(N1类)与乘用车双积分管理办法(基本为M1类车)相融合,统筹制定为轻型汽车双积分管理办法。
  商用车是中国在汽车行业的传统优势领域,将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双积分管理办法相融合,将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中国汽车企业的地位,为在对外合资合作中争取更多中国利益创造条件。
  加强中国汽车新标准建设,推动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
  标准之争被经济学家称作“赢者通吃”,谁把握住了标准,往往就把握住了产业,把握住了市场竞争主动权。中国汽车企业要想成为全球化品牌,就必须破解欧美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的市场技术壁垒和严苛的各种汽车标准法规。
  因此,尹同跃建议国家统筹针对全球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汽车标准体系与共性技术壁垒进行研究,建立中国汽车的技术新标准,助力中国汽车核心技术实力的进一步突破、升级,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大力推动发展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特征的“新四化”技术革命和行业变革。随着新一代能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与汽车加速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全球技术变革和科技创新的竞争制高点。而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作为基础共性技术,则是支撑汽车“新四化”技术革命,保障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解决国家“卡脖子”重大战略问题的核心关键。
  在此背景下,掌握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既有利于保护产业安全,又可以提高我国汽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尹同跃建议:
  一、凝聚共识,协同推进。以智能网联操作系统顶层设计为指引,国家级创新中心组织各方共同组建市场化运营创新主体,以行业需求为牵引,聚集交叉行业人才,发力融合创新领域并加快输出市场竞争力产品。汇聚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多方力量,积极支持和推动市场化运营创新主体,促进产品和成果快速产业化。
  二、经费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研发。设立国家专项经费,支持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产业化。直接给予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可控智能网联操作系统的研发工作。
  三、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应用生态。依托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政策与标准指导,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内形成操作系统发展战略、标准体系等共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规模化产业应用,加快更新迭代,丰富应用生态。

上一篇:张来辉:建议我国加快节能门窗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