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2017-04-07 13:37:2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钱续坤 杨结宝
近年来,怀宁县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并通过实施“四大举措”,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努力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搭建合作平台。该县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县内8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县国资经营公司与中物院成都科技发展中心合作,成立怀宁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将于3月底挂牌运营。安徽福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与合工大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全县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先后建立焊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产品、工业加湿器等人才基地。
突出柔性引才。聚焦县里主导产业,加快构建引智引才“绿色通道”,目前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91人。聚焦做大做强蓝莓产业,引进实施2个国外智力项目,先后邀请日本农业和园艺专家叶玉红、柳乐圭子,德国工程师布鲁诺·汉舒夫妇,来怀讲授指导蓝莓栽培、保鲜、深加工等技术。该县的蓝莓企业也主动作为,安庆蓝莓农业科技公司聘请省农科院研究员胡勇,为公司蓝莓栽培种植技术总监。
加大人才培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去年以来该县共培训各类人才9300多人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复旦大学举办非公企业出资人高级研修班,安排产学研政经融合方式、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融资担保等讲座,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浙江大学聘请培训讲师,在县委党校举办电商培训班,培训电商人才500余人;春节期间,在江镇镇举办全县首届面点师技能大赛。
提供人才保障。为激发“双创”活力,该县出台《怀宁县支持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对来怀创新创业人才,给予住房补助、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支持;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百人计划”的团队和个人,以及省级“百人计划”、“特支计划”、“115创新团队”在怀开展成果转化、产业化投资项目的,分别给予300万元和100万元的出资参股或债权方式支持;另外,对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也给予相应奖励。加强技能培训经费保障,2016年县财政共补贴培训资金174.52万元。
近年来,怀宁县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并通过实施“四大举措”,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努力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搭建合作平台。该县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县内8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县国资经营公司与中物院成都科技发展中心合作,成立怀宁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将于3月底挂牌运营。安徽福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与合工大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全县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先后建立焊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产品、工业加湿器等人才基地。
突出柔性引才。聚焦县里主导产业,加快构建引智引才“绿色通道”,目前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91人。聚焦做大做强蓝莓产业,引进实施2个国外智力项目,先后邀请日本农业和园艺专家叶玉红、柳乐圭子,德国工程师布鲁诺·汉舒夫妇,来怀讲授指导蓝莓栽培、保鲜、深加工等技术。该县的蓝莓企业也主动作为,安庆蓝莓农业科技公司聘请省农科院研究员胡勇,为公司蓝莓栽培种植技术总监。
加大人才培训。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去年以来该县共培训各类人才9300多人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复旦大学举办非公企业出资人高级研修班,安排产学研政经融合方式、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融资担保等讲座,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浙江大学聘请培训讲师,在县委党校举办电商培训班,培训电商人才500余人;春节期间,在江镇镇举办全县首届面点师技能大赛。
提供人才保障。为激发“双创”活力,该县出台《怀宁县支持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对来怀创新创业人才,给予住房补助、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支持;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百人计划”的团队和个人,以及省级“百人计划”、“特支计划”、“115创新团队”在怀开展成果转化、产业化投资项目的,分别给予300万元和100万元的出资参股或债权方式支持;另外,对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也给予相应奖励。加强技能培训经费保障,2016年县财政共补贴培训资金174.52万元。
上一篇:怀宁县小学举行“国学进校园”活动开班仪式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袁店一矿静心聚力抓安全(2015-09-22)
·洛河发电厂“一线课堂”增强党建活力凝聚力(2017-03-29)
·怀宁县“润香及图”喜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5-07-10)
·怀宁县健全完善民生工程工作约谈机制(2015-07-22)
·怀宁县江镇镇受中国粮油学会表彰(2015-07-23)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