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转型江淮汽车积蓄向上势能
2018-04-17 11:26:01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张晓梅 吴明 张骅
4月16日,从2018北京车展JAC品牌日上获悉,近年来,江淮汽车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态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端的结构变化,着力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十八大以来,江淮汽车累计销售各类整车276万辆,超过公司前47年销量总和,实现销售收入2286亿元,上缴税收101亿元,“先进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走在行业前列。
勠力创新,研究成果丰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正步入到一个新的创新活跃期,素有高新技术“综合练兵场”之称的汽车制造业,也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
江淮汽车坚持“安全、节能、环保、智能、舒适”的关键技术研发路线,以“技术先进化、产品平台化、开发迭代化”的原则,持续提升技术开发与研发能力建设水准。
自十八大以来,江淮汽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先进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均取得突破。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成组、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及能量回收、驱动与制动电耦合、远程监控、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正向开发能力。源于先进技术储备,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2018年正式落户江淮汽车,该中心将积极申报和打造国家级创新中心。
目前,江淮汽车相继承担完成了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等十多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建立。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江淮汽车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11600件,共获得的专利授权证书96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900件,实用新型专利5900余件,外观设计专利2800余件,均位于行业前列。
推动转化,产品结构优化
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背景下,汽车行业成为多产业融合的创新大平台,汽车产品由单纯的交通工具,开始向大型移动智能空间、储能设备演变。江淮汽车与时俱进,主动深化产业合作,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应用,以高质量产品为客户带来高质量服务。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依托十年七代技术研发的成果积累,将陆续推出iEV6E运动版、iEVA50、iEV7S、iEV7、iEVA60等新品,形成A00、A0、A、B级系列产品矩阵,以差异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随着江淮蔚来、江淮大众产品的陆续推出及上市,江淮汽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智能网联技术领域,江淮汽车明确提出“445”战略,即从“智能交互、智能驾驶、智能互联、智能服务”4个维度,通过驾驶辅助(DA)、部分自动驾驶(PA)、有条件的自动驾驶(CA)、高度自动驾驶(HA)4个阶段,逐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更高的安全性、更便捷的互联化、更智能的车生活,在2025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
2017年,江淮汽车与百度正式牵手,共同研发自动驾驶量产车型。目前,已解决了纵向加速度精确控制、横向人机共驾等系统性问题,并完成了1000公里以上的实车实际道路测试。演示车辆已具备自主跟车、车道保持、自动变道、自动超车等功能,能够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条件下实现自动驾驶,预计将在2019年进行量产。2017年12月,江淮汽车旗下安凯客车研发制造的自动驾驶公交车在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开放道路上投入运行,成为全球首款在公共道路运行的自动驾驶公交车。
先进制造,竞争优势凸显
为充分确保先进技术的应用与转化,十八大以来,江淮汽车围绕先进制造业的提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超80亿元,布局两大世界级超级工厂。
轻卡超级工厂拥有世界轻卡行业唯一的智能制造平台,遵循工艺先进、节能环保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集核心零部件配套、整车生产和港口物流发运功能于一体,设计双班年产高端轻卡及纯电动轻卡20万辆。配备多条自动化冲压、焊装及总装生产线和世界一流机器人,并具有国内首家轻卡厂区专属高环跑道试验场,全面保障产品品质。随着工厂投产,构建起全球领先的制造体系,江淮轻卡必将成为引领中国轻卡产业的世界级轻卡品牌。
被誉为“中国制造2025”安徽样板工厂的江淮新能源乘用车超级工厂,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首条全铝车身生产线,配备大量智能化设备,整体自动化率达97.5%,目前该工厂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全世界铝合金应用率最高的高性能智能电动7座SUV蔚来ES8,也将在这里进行量产。
面向未来,江淮汽车将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承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主动创新、深化产业合作,大力推动转型升级,探索出更符合时代特征、更具有江汽特色的品牌向上之路。
上一篇:江淮瑞风R3七座家用车6.48万元起售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