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新集公司巧用“指挥棒”激发内生力
2018-09-14 17:31:54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许士卿 邵磊
今年以来,新集公司不断探索革新考核工作,建立差异化的分类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使考核真正成为“风向标”和“指挥棒”,促进工资增量向关键岗位、核心岗位、一线岗位和业绩突出者倾斜,让考核结果决定各单位职工、经营者的薪酬升降幅度。
划分类型,分类考核。从考核内容上凸显特色优势,树立差距明显、差别突出的指标导向,一是根据各单位的功能定位和业务特点,将各二级单位划分为生产、基建单位、专业化公司、费用单位和机关部室,强弱分开,分类考核,实现公平竞争、同步起跑。二是根据各单位的业务特点设定联动指标,以效率效益为导向,选取关键指标和管理短板指标,并设定考核目标、奋斗目标值,分类实施考核,让考核结果准确反映各单位实际工作业绩。
突出重点,导向明确。着眼于各单位工作重点,以业绩为导向,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对生产单位突出工作量和产品质量的考核,主要实行弹性激励政策,加大对有效增量和生产后续量的考核。比如,各矿随着商品煤产量完成率的增减,工资水平呈弧线升降,同时,对产量按实际商品煤热值与计划热值进行折算,确保出有效益的煤。对专业化公司突出利润、成本费用、投入产出比指标的考核,增加了人均创效考核指标。对费用单位、机关部室突出费用指标的考核,并注重对本单位KPI指标的考核。
保障共性,突显个性。在关注安全生产指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指标的必要性。根据各单位生产经营指标侧重点的差异,设置不同权重的分项指标、对标考核奖罚。对生产矿井实行结构工资制,在工资权重、奖罚金额上体现有保有压,其中,对刘庄矿突出商品煤产量考核,占考核工资比重的40%;对口孜东矿突出掘进进尺考核,占考核工资比重的45%;对一、二矿以产量、进尺均衡稳定为主,占考核工资比重35%左右。这样既有效地克服了过去考核内容庞杂,对重点工作重视不足,落实不力的问题,又彰显了特点,让各单位既有奔头,又有盼头。
正向激励,补弱固强。目标引导,实行正向激励的弹性考核,一是强化经营者工资效益联动指标。公司对经营者实行特别奖励政策,鼓励高效产出为目标,选取各单位商品煤产量、利润总额、总进尺及重大安全隐患整治等重点指标,进行差异化弹性考核。二是优化单产单进、掘进进尺及销售创效指标考核等措施,引导各单位补弱固强。对进尺实施台阶奖励,奖罚直接到区队,激发了基层单位的生产热情。
今年以来,新集公司不断探索革新考核工作,建立差异化的分类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使考核真正成为“风向标”和“指挥棒”,促进工资增量向关键岗位、核心岗位、一线岗位和业绩突出者倾斜,让考核结果决定各单位职工、经营者的薪酬升降幅度。
划分类型,分类考核。从考核内容上凸显特色优势,树立差距明显、差别突出的指标导向,一是根据各单位的功能定位和业务特点,将各二级单位划分为生产、基建单位、专业化公司、费用单位和机关部室,强弱分开,分类考核,实现公平竞争、同步起跑。二是根据各单位的业务特点设定联动指标,以效率效益为导向,选取关键指标和管理短板指标,并设定考核目标、奋斗目标值,分类实施考核,让考核结果准确反映各单位实际工作业绩。
突出重点,导向明确。着眼于各单位工作重点,以业绩为导向,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对生产单位突出工作量和产品质量的考核,主要实行弹性激励政策,加大对有效增量和生产后续量的考核。比如,各矿随着商品煤产量完成率的增减,工资水平呈弧线升降,同时,对产量按实际商品煤热值与计划热值进行折算,确保出有效益的煤。对专业化公司突出利润、成本费用、投入产出比指标的考核,增加了人均创效考核指标。对费用单位、机关部室突出费用指标的考核,并注重对本单位KPI指标的考核。
保障共性,突显个性。在关注安全生产指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指标的必要性。根据各单位生产经营指标侧重点的差异,设置不同权重的分项指标、对标考核奖罚。对生产矿井实行结构工资制,在工资权重、奖罚金额上体现有保有压,其中,对刘庄矿突出商品煤产量考核,占考核工资比重的40%;对口孜东矿突出掘进进尺考核,占考核工资比重的45%;对一、二矿以产量、进尺均衡稳定为主,占考核工资比重35%左右。这样既有效地克服了过去考核内容庞杂,对重点工作重视不足,落实不力的问题,又彰显了特点,让各单位既有奔头,又有盼头。
正向激励,补弱固强。目标引导,实行正向激励的弹性考核,一是强化经营者工资效益联动指标。公司对经营者实行特别奖励政策,鼓励高效产出为目标,选取各单位商品煤产量、利润总额、总进尺及重大安全隐患整治等重点指标,进行差异化弹性考核。二是优化单产单进、掘进进尺及销售创效指标考核等措施,引导各单位补弱固强。对进尺实施台阶奖励,奖罚直接到区队,激发了基层单位的生产热情。
上一篇:袁店一矿“创新红包”重奖“创客”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