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工业2018年呈现“三稳一突出”特征
2019-02-25 15:47:11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张骅 张晓梅
2月21日,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18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安徽省工业经济仍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可以概括为“四五六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为四年来最好水平;工业用电增长8.6%,为五年来最好水平;技改投资增长34.6%,为六年来最好水平;工业利润增长27.8%,为七年来最好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安徽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也有力支撑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彰显了工业主力军、主动力作用。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三稳一突出”特征。
一是工业运行稳中向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为近4年来最好水平,增速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连续12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时隔4年重回中部首位;全部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9%,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上拉GDP增速0.3个百分点。40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达8成。工业用电量增长8.6%,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
二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48.2亿元,同比增长27.8%,总量提前两年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居全国第10位,较“十二五”末提升3位,增幅较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创近7年同期最好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2%,创历史新高,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同比增长10.1%,对全部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30.9%。
三是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高于全部工业4.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工业增长28.8%,为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5%,居40个工业大类行业之首。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小米手环”累计出货量突破5000万台,居全球首位;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37.5%和1.3倍。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4.2%。
四是供给侧改革成效突出。全年退出生铁产能100万吨、粗钢产能128万吨,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出台“降成本新20条”,全年累计降低企业成本13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85.6元,同比下降0.6元,较“十二五”末下降2.5元。围绕品牌短板,聚力产品提质,累计认定省级新产品853个。自2017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组织开展“精品安徽、精彩安徽”系列宣传活动,累计超58亿人次收看,一批安徽优质品牌走向全国。
一是工业运行稳中向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为近4年来最好水平,增速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连续12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时隔4年重回中部首位;全部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9%,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上拉GDP增速0.3个百分点。40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达8成。工业用电量增长8.6%,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
二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48.2亿元,同比增长27.8%,总量提前两年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居全国第10位,较“十二五”末提升3位,增幅较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创近7年同期最好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2%,创历史新高,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同比增长10.1%,对全部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30.9%。
三是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高于全部工业4.6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工业增长28.8%,为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5%,居40个工业大类行业之首。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小米手环”累计出货量突破5000万台,居全球首位;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37.5%和1.3倍。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4.2%。
四是供给侧改革成效突出。全年退出生铁产能100万吨、粗钢产能128万吨,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出台“降成本新20条”,全年累计降低企业成本13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85.6元,同比下降0.6元,较“十二五”末下降2.5元。围绕品牌短板,聚力产品提质,累计认定省级新产品853个。自2017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组织开展“精品安徽、精彩安徽”系列宣传活动,累计超58亿人次收看,一批安徽优质品牌走向全国。
上一篇:怀宁县推进蓝莓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