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耕贷”破解肥西县涉农企业融资难
2019-03-26 15:22:48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本报记者 张晓梅/张骅 解宁
“像我们这样规模比较大的涉农企业,虽然信誉一直很好,但融资贷款一直是难题。‘劝耕贷’政策的出台,如雪中送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3月21日,安徽卉丰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卉丰)负责人刘吉勇告诉记者。
近年来,肥西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对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但因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传统的农村金融模式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2016年4月,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联合银行创新推出“劝耕贷”业务,以勉励农耕为立意,实施政银担抱团,倾力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为在农业金融供给侧改革领域的一项全国首创,肥西县农业银行“劝耕贷”项目,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创新,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难题。“劝耕贷”不仅不需要抵押,贷款利息还很优惠,切实帮助农户解决了燃眉之急。
对于成长中的新型农业企业来说,生产经营所需的周转资金困难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拦路虎”2017年11月,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政府、肥西县农业银行推出的一项惠农政策——“劝耕贷”,就像一场及时雨,解决了企业融资需求。“低成本、少环节、成批量、可持续”的产品设计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效率。
安徽卉丰是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家以苗木生产经营为主的示范企业,是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直资金周转紧张的困扰,加上最近几年苗木生产整体市场下滑,更是增加了生产的经营的压力。
刘吉勇说,因为缺乏抵押、担保而产生的的融资难题,贷款最怕找人担保,即使有人担保还要担人情,而“劝耕贷”政策贷款利息低,手续简便。去年,安徽卉丰从“劝耕贷”得到贷款100万元,融资综合成本最高为6.42%,包括银行利息和担保费,仅利息一年就能节省下近4万元,不仅解决了生产经营上的资金困难,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非常感谢政府和农行解决农业生产企业的“劝耕贷”政策。
“劝耕贷”这一金融产品以区内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低成本、易操作、高效率、便农户四大优势,还设计了风险救助、信用升级等多项措施。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不仅解决了资金的缺口,还促进了增收,实实在在打通了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
“劝耕贷”颠覆了传统,构建的是“成长优先、信用为王”的新路径,以诚信为衡量信贷担保准入的主要标准,并在模式中设计了信用上升通道,对按期还款、诚实守信、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借款人开辟绿色通道,逐年提升信用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提升借款人信用等级。“通过‘劝耕贷’的信贷理念,在农村传播信用文化,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塑造良好诚信观念,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其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96%,担保金额占81%。绝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劝耕贷”首次实现在银行融资。
安徽卉丰是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家以苗木生产经营为主的示范企业,是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直资金周转紧张的困扰,加上最近几年苗木生产整体市场下滑,更是增加了生产的经营的压力。
刘吉勇说,因为缺乏抵押、担保而产生的的融资难题,贷款最怕找人担保,即使有人担保还要担人情,而“劝耕贷”政策贷款利息低,手续简便。去年,安徽卉丰从“劝耕贷”得到贷款100万元,融资综合成本最高为6.42%,包括银行利息和担保费,仅利息一年就能节省下近4万元,不仅解决了生产经营上的资金困难,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非常感谢政府和农行解决农业生产企业的“劝耕贷”政策。
“劝耕贷”这一金融产品以区内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低成本、易操作、高效率、便农户四大优势,还设计了风险救助、信用升级等多项措施。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不仅解决了资金的缺口,还促进了增收,实实在在打通了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
“劝耕贷”颠覆了传统,构建的是“成长优先、信用为王”的新路径,以诚信为衡量信贷担保准入的主要标准,并在模式中设计了信用上升通道,对按期还款、诚实守信、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借款人开辟绿色通道,逐年提升信用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提升借款人信用等级。“通过‘劝耕贷’的信贷理念,在农村传播信用文化,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塑造良好诚信观念,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其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96%,担保金额占81%。绝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劝耕贷”首次实现在银行融资。
上一篇:怀宁县精准发力党建引领扶贫工程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