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烟酒走廊 >
梁金辉:白酒酿造技艺契合世界非遗价值理念
2020-05-25 19:42:33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张骅
 
  “白酒酿造技艺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等哲学思想,对于解决世界紧张关系,加速全球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5月25日,全国人大代表、古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金辉在谈到白酒酿造技艺列入国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时说,白酒酿造技艺契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的价值理念。
  中国白酒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工艺最复杂的蒸馏白酒,其酿造技艺经过不断创新与改进,现已成为我国独有的知识产权,肩负着振兴民族产业的重要使命。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历经上千年发展,世代相传,经过一代又一代酿酒技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已经形成了中国的独具特色。中国白酒酿酒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与中国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人文、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2010年始,世界饮食申遗之风盛行,截止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名录中已经有七项饮食文化遗产,具体为:法国大餐、地中海美食、墨西哥饮食、土耳其“Keskek饮食传统”、维也纳咖啡馆、日本料理、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文化”。唯独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未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酒酿造技艺背后彰显师徒帮带、言传身教精神,倡导与民为乐,举杯共分享,促进人的归属感、道德情操和社群凝聚力。”梁金辉说,白酒酿造技艺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世代传承,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的酿酒技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目前,我国从事传统酿酒工作的酿酒工平均年龄48岁,老龄化问题突出,酿酒技工社会地位低,新一代年轻人从事酿酒技工意愿偏低,觉得酿酒“苦、脏、累”,导致酿酒师傅徒弟难招,师徒帮带脱节,每年酿酒工人呈负增长。
  梁金辉说,如不加以特别重视和保护,长此以往,中华古老的酿酒技艺传承将岌岌可危,世界最早的发酵和蒸馏酿酒技术将逐渐遗失殆尽,最终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酿酒文化的消失对我们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都是惨痛的损失。
  梁金辉认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请非遗,有利于提升中国白酒品牌含金量,提高市场美誉度;有利于我国白酒酿酒文化保护,世代相传下去;有利于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提高白酒在国际酒业市场上的地位。因此,我建议将中国白酒酿造技艺作为我们国家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工作。梁金辉从四个层面阐述了申遗的具体工作方向。
  一、成立国家层面专门机构,协调组织申遗工作。将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遗纳入国家层面重点工作,建议由我国商务部牵头,文化部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参与,组织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具体统筹协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沟通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工作。
  二、完善非遗法律保护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重心已由普查、抢救转向全面保护。从长远看,构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是做好全面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必然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于2011年颁布实施,应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体系。同时,全国各白酒大省相应配套制定地方性扶持政策,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加大非遗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支持酒企酿造技艺申遗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信,加速申遗进程。政府部门要做好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请非遗宣传工作,对内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白酒酿造技艺传承,提高酿酒技工社会地位;设立酿酒工匠基金,加大对酿酒工匠事迹宣传力度;设立白酒学院,鼓励新一代年轻人学技艺、增本领,为酿酒行业储备人才。对外交往活动中,要彰显文化自信,积极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限于口头、文本、视频等各类形式素材,进一步提升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增强影响力,加速申遗进程。
  四、抓好落实,严格审核、筛选、评估、论证。白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辖区文化行政部门应实地走访相关白酒企业,具体指导酿造技艺申遗工作,尤其是文本编制、资料与照片收集、保护规划制定及申遗项目提请等事项,严格审核、筛选、评估、论证,最后由省级综合归纳后上报至国家文化部进行统一申报,打破香型、产区、企业的“区隔”,形成申遗合力,提升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申遗成功概率。

上一篇:安徽口子酒业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