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制造天地 >
国盾量子中国“量子第一股”科创板诞生
2020-07-10 21:11:3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吴明 张晓梅 张骅
  7月9日上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027)科创板上市仪式在安徽合肥中科大先研院举行。经过11年的砥砺奋进,国盾量子正式鸣锣上市,成为中国量子科技领域首家A股上市企业。而国盾量子所在的合肥高新区,也发展成为国内量子技术产业最为集聚的中国“量子中心”。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涛远程出席仪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出席仪式,安徽省直各有关单位、合肥市直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仪式。
涨幅一度扩大至1000%
  据了解,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科大先研院视察安徽创新成果展,并前往京沪干线总控中心,详细了解了量子通信网络建设、运行和应用情况,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肯定,指出“很有前途、非常重要。
  四年来,”量子信息这株“科技之花”,结出了科创板上市的“产业之果”。对此,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在致辞中说,科大国盾量子发源于中国科大,自2009年创办以来,以潘建伟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深耕细作、砥砺前行,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是量子通信产业化的开拓者、实践者和引领者。他说,希望国盾量子执着攻关创新,继续走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世界前列,打造量子保密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融合的典范,在量子通信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也在“远程致辞”中说,国盾量子致力于量子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为量子通信产业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圆满完成科学实验任务,还是世界首条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的开通,都离不开国盾量子的努力。他说,国盾量子为国家信息安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中国建设科技强国贡献了力量,此次登陆科创板后,国盾量子将开启新的篇章。
  据了解,作为科创板新股,国盾量子今天上市交易后,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该股开盘大涨673.9%,随后震荡上扬,一度达1000%,股价报397.99元。涨幅太大一度触发熔断临停。国盾量子发行价格为36.18元/股,截至7月9日中午,股价已是发行价的10倍多。
从“无人区”起步 壮大中国量子通信产业
  2009年,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区创立,主要从事量子保密通信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等,为各类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以及“星地一体”广域量子保密通信地面站的建设提供软硬件产品。
  量子通信是中国领跑世界的高科技名片,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前沿科技和战略新兴领域。国盾量子的核心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量子信息研究团队,在安徽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时代背景下成立,是国内最早探索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公司。
  国盾量子致力于以量子通信技术服务国家信息安全,实现量子信息技术的全面产业化。从合肥建设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开始,国盾量子的产品已应用于建设“京沪干线”、北京、上海、济南、合肥、武汉等地的城域网,以及“墨子号”量子卫星地面站,为金融、电力、政务、国防等领域客户提供安全服务。目前,国内总计7000余公里实用化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中,超过6000公里使用了国盾量子产品,并处于在线运行状态。
  据了解,国盾量子产品涵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核心设备(QKD)、量子安全应用产品、核心组件以及管理与控制软件四大门类。在一些“卡脖子”的关键元器件核心零部件上,打破了国外垄断。同时,国盾量子也牵头制定国内外标准项目8项,参与21项,在国际相关标准化机构制定量子通信标准方面发挥“中国力量”。
  在量子通信的主营业务之外,国盾量子还与现有电信网络融合,与传统安全行业结合,支持下游的应用接入及二次开发,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5G等领域进行“量子安全赋能”。2019年,国盾量子营业收入达到2.58亿元。
  作为一家在合肥高新区创立并发展壮大的本土企业,国盾量子十一年来从产业“无人区”到科创板上市的征途中,也得到了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支持。
  国盾量子相关负责人说,国盾量子前身是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起步于合肥高新创业园。企业创立之初,中国量子通信产业还是一片“无人区”,“创业团队要独立走出一条路来,面临着缺项目订单、缺场地、缺人手、缺经验等很多困难。”
  合肥高创在了解到国盾量子的具体情况后,给予了多方面帮助,“为企业稳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园区环境等,帮助国盾量子度过了艰难的起步期。”而在今年疫情期间,国盾量子复工复产也面临着口罩、消毒用品紧缺难题,“合肥高创在得知情况后,积极为公司联系供货渠道,还通过‘一码通’认证、‘云上办’等方式,确保公司复产复工不受影响。”
  国盾量子相关负责人说,从蹒跚起步到行业引领,国盾量子艰难爬坡的每个阶段,都能感受到合肥高新区的关心、支持与陪伴,“未来,我们还会立足于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为中国量子通信和量子科技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三驾马车”领跑中国 “量子中心”渐露雏形
  目前,量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三大分支。除了量子通信领域孵育出国盾量子这样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外,合肥高新区在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同样开展技术产业化的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
  其中,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量子计算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总部位于合肥高新区,并在合肥市经开区和深圳设有分支机构。本源量子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量子计算研究团队,以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核心,专注量子计算全栈开发,围绕量子计算机的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测控一体机、量子操作系统、量子软件和量子云平台的开发研制及量子计算教育培训开展业务。本源量子自主研发出多种类量子计算软、硬件产品,技术指标国内领先,已申请专利200余项。预计在2020年底,本源量子将搭建完成国内首台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搭载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并将通过本源量子计算云平台向公众开放体验。
  同样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是一家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为全球范围内客户提供量子传感器核心器件、高端科学仪器,以及面向科研、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积累的十多年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基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核心器件和高端科学仪器,填补国内产业空白。2018年10月,国仪量子发布了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彻底打破国外的垄断地位。四年来,国仪量子的业绩和规模以“几何级”速度增长,完成了多类高端科学仪器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其中绝大部分均为世界领先或国内首发。公司在2019年全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6000万元,净利润达600万元以上。员工人数超过18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120人。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计获得风险投资超1亿元人民币,估值超15亿元,被主管部门授予“潜在独角兽”企业称号。
  在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三驾马车”的拉动下,近年来,合肥高新区量子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量子产业集聚区。据统计,目前高新区拥有量子信息技术主营企业3家、运营企业1家(国科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科研人员600余人,2018年,量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近4亿元。“量子中心”已经成为合肥高新区最为瞩目的区域品牌之一,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上,也初步具备了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先发优势。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在量子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合肥高新区也正在成为世界量子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
  作为安徽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平台之一,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正在合肥高新区加速建设。据了解,量子创新院项目位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望江西路、石莲南路、燕子河路和高压走廊围合范围,规划净用地面积744亩,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预计在2020年底前建成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工程。

高新区:出台支持政策完善产业生态
  量子信息技术产业是处于培育期的未来产业。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继续打造量子品牌,建设量子信息产业园和孵化基地,形成物理空间集聚、关键要素集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氛围浓郁的产业集中区。同时扩大场景供给,完善产业生态,集聚更多的全球创新创业者前来“量子中心”,建设全球量子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和创新策源地。
  同时,合肥高新区也将对量子信息科技产业予以政策支持。根据7月4日正式发布的《合肥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2020年,高新区将根据产业方向,重点支持量子信息、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发展产业,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一流产业发展生态。高新区将重点支持企业落户、用房、人才、投资、研发、金融等各个方面,倾力打造涵盖企业落户初创、成长期、成熟期的全周期政策链,精准施策,带动园区产业集群整体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上一篇:马钢矿业南山矿唱响“安全生产”最强音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