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安进:自主品牌要靠质量和技术走向世界
2017-03-14 16:12:19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 吴明 张骅


  “去年,我国销售汽车规模突破了28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有率达40%以上,但是基本上单车价格在10万元左右,属经济型区间,产品附加值并不高。同时,2800万辆中出口也不到80万辆,说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竞争力还不高。”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进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摒弃旧有的低价竞争模式,通过提升技术水平,靠质量和品牌扩大市场规模,走向国际市场。

精益求精才能保证高品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安进认为,自主品牌总是逊人一等,主要还是品质上有差距。
  安进认为,真正的制造业是需要工匠精神的。比如瑞士的钟表匠人,一辈子就做钟表,把钟表做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就是需要这种恒定之力。
  安进说,传统产业不等同于传统技术,永远不要狭义地定义哪个产品是先进的或不先进的,要把创新和用心放在制造产品上,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把每件产品做成精品。

拥有强力品牌才能走向世界
  如今的江淮,自主开发了涡轮增压+直喷技术的发动机、6速双离合器变速器,这些技术已经成为确保江淮乘用车市场快速增长的利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江淮已经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最新推出的IEV6S,不仅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而且一上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江淮已经从技术到体系全方位地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成为拥有一定知名度的自主品牌。
  安进认为,江淮能在自主品牌中走在前列,主要得益于多年的持续技术提升,而技术的集结最终体现在产品品质和品牌上。作为汽车强国,必须拥有强势的汽车品牌,而这个品牌不仅要具备在本土抢占市场的能力,还要能在海外找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
  2016年江淮的汽车出口量占到销量的8.2%,今年下半年预期达到10%。“我们坚定不移地往前走,要有本事到国外去。对于江淮来讲,出口车优势在于商用车,而规模较大的是乘用车,我们仍然要继续努力。”安进对于中国汽车走出去有着坚定的信念。

新能源汽车应推出积分制
  说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安进表示非常支持“碳积分”的模式。销售燃油车支付二氧化碳税,用于补贴电动车企业。不用政府补贴,而是用这种转移补贴的方法。
  政策方面,对燃油车的约束可以很好地带动电动车的发展。“要让电动车拥有燃油车的价格,用得像燃油车一样方便。”安进说。另外,新能源汽车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燃油车高出20%—30%,成本降下来了,消费者才能考虑接受新能源汽车。
  安进表示,新能源汽车是从人类发展、改善环境角度出发的必然产物,最后商业的行为就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心态,最终会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主编视点
  中国品牌需要品质支撑
  名牌,国际品牌,世界大牌,要成为这样的品牌最核心问题是品质,无论如何宣传和推介,品质才是支撑品牌的根本和基础。
  好的品牌首先是高品质的好产品,然后才是品牌的文化内涵。有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差在没有知名品牌上,但实际情况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成为廉价、质次、设计差的代名词。过去中国制造是靠价格竞争走向世界的,现在应该是由中国产品走向中国品牌的最佳时期。
  中国制造并非没有好的品质,位居世界前列的航天技术和军工产品,先进的电子信息显示屏技术和产品,以联想、格力和华为等为主体的家电品牌都是中国品牌的代名词。中国制造已开始从产品向品牌发展,中国制造的品质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一方面,要进行持续的科技创新,通过新的技术和工艺将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上去。另一方面,制造业一定要有耐得住的工匠精神,不仅制造企业要有,我们的科研机构、广大员工都要具备这样的精神,只有沉下心来才能造出可靠的产品,中国品牌才能有本质上的支撑。

上一篇:杜应流:制造业应提高竞争力向中高端迈进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安进:小小江淮的大盘思维(2015-10-20)

·全国人大代表安进:建议对电动汽车不限行不限牌(2016-03-09)

·安进:创新驱动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03-15)

·马钢四钢轧总厂质量月11项攻关围绕减损做文章(2015-09-14)

·奇瑞再次荣获全国质量管理代表大会最高奖(2015-09-25)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