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煤企之窗 >
皖北煤电智能公司做实“隐患排查去形式化”大文章
2018-10-12 16:32:32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胡云峰

  “锚杆、临时支护等后路隐患谁负责?谁检查?佩戴安全帽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是否有人监督检查?地面车辆行驶在临时道路的交通安全谁负责?……”9月15日下午,在皖北煤电智能公司安全碰头会上,该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吴劲松用一连串的问号,指出了何为隐患,如何做实隐患排查这篇大文章。
  “十年磨一剑”,随着智能公司麻地梁矿项目的加速推进,安全在项目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防止隐患排查程序化、形式化,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隐患排查机制迫在眉睫。
  去形式化首先要去除管理隐患这个最大隐患。吴劲松指出,有些就在眼前的隐患发现不了、视而不见,这才是最大的隐患。下井查水泵,只去查水泵运转是否正常不行,还要看有无备用水泵,没有备用水泵不符合规定,一旦出现突发状况也无法应对。查隐患,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大小都要查,先看大,再查小,大的对标准,小的放大看,这样才能查得准、查得实。隐患排查也要去形式化,按照流程走一遍,无异于走马观花,无异于掩耳盗铃,都是不作为、懒作为、慢作为的表现,必须坚决摒弃。作为生产管理干部,要脚勤、嘴勤、脑勤,排查时要身到、眼到、嘴到,这离不开平时对工作的用心琢磨,离不开日常工作的真抓实干,干得多、看得多,隐患排查的本领就大,就能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看一个准,一抓一个稳,不让一个隐患逃脱。所以,管理干部,尤其是面向生产的管理干部,必须意识到管理隐患是最大的隐患,通过工作的千锤百炼,铸就应对隐患的金刚不坏之身。
  去形式化,必须专业对口、责任到人。吴劲松说,回到开头的问话,我们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们在隐患排查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细分,是否将责任压实到了个人。安10个不懂的人去查,不如找几个专业素质好的人对口去查,明确好隐患排查过程中的责、权、利,排查的自然就会用心,与其为了应付交差在井口信息站填一堆问题,不如先对应专业找出大的隐患,循着大的隐患往下捋,小的隐患随之解决,这才是正确的隐患排查方法。世上没有专家,所谓专家,都是人前显能,背后受罪,都是通过对本专业的刻苦钻研练就的,都是因为责任心的驱使去用心工作的结果。所以,在隐患排查上,必须谁的事情谁做,谁的事情谁管,谁的责任谁负,这样,才能既有隐患排查的大目标,又有各自如何排查的小打算,分路出击、在关键处聚合,实现对隐患的快速排查、快速打击、快速解决。
  去形式化必须要知道查什么。吴劲松说,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时段的工作重心不同,企业在隐患排查上也是如此。拿麻地梁矿来说,当前井下后路就是最大的隐患,地面施工项目多,安全防护、人员行走安全就是最大的隐患,部门和施工队伍打交道多,廉洁风险就是最大的隐患。所以,首先要知道要查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查,才能一查就查出问题,一查就有效果。知道要查什么,离不开对形势的正确认知和把握,离不开平时的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做一个工作上的有心人,隐患一旦出现苗头就积极应对,这样就不会养痈遗患形成大的隐患兴风作浪危害项目安全,就不会多做无用功,付出很小的精力,可能一个安排、一个指令,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去形式化必须要分清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模糊,本身就是一个隐患。吴劲松说,我之所以提出“区队长向后看,班组长向前看,怎么安全怎么干”,其目的就是教会大家正确的工作方法,什么工作都一哄而上,不是正确的工作开展思路,拿当前井巷施工来说,我们如果都把眼睛盯着进尺,后路安全谁来抓?后路隐患谁来发现?区队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人员的主要作用就是发现隐患、排除隐患,设计安全了,施工推进就顺畅,后路安全了,在生产头面作业的职工安全就有保障。所以,谁执行,谁监管,不能含糊,也是工作需要,责任使然。
  身体才能力行。开过安全会,吴劲松戴上安全帽就赶到了土建施工现场。看到锅炉房已顺利转入安装阶段,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吴劲松又喜又优。喜的是项目按照预期稳步推进,忧的是现场施工安全。看项目施工负责人赶来了,他语重心长地询问起了职工劳动保护是否齐全、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到位,对其它设备进场是否有统筹安排。吴劲松边检查边交待,检查的都是安全,交待的也都是安全,由施工安全谈到环保安全,由环保安全又谈到求真务实的思想转变,谈到求真务实的真抓实干。一篇去形式化的隐患排查大文章在风中凝聚,在智能公司上空盘旋。“抓住剩余两个月的黄金期,决战项目施工。下大力气在隐患排查上去形式化,确保项目安全。”吴劲松的指示,为下一步工作定了基调,也吹响了决胜项目攻坚的进军号。

上一篇:童亭煤矿多举措确保矿井安全度汛期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