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让皖北煤电帮扶村贫困户在家门口得“四金”
2020-06-19 17:25:38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阮峰
“算上光伏产业分红、公益性岗位工资、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加上土地租金和种植养殖收入,去年我家总共收入2万多元。”6月17日,算起自家这本“脱贫账”,萧县祖楼镇祖楼村脱贫群众朱友乐如数家珍。
近年来,皖北煤电定点帮扶祖楼村紧扣脱贫目标,创新实施土地流转拿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发展产业得现金的“四金”模式,让像朱友乐这样的困难群众有了多重身份,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流转土地拿租金
“土地流转后,把自己种不完的地租赁给种粮大户,空闲时间还可以到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我在家就有了双份收入。”该村村民张长英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引进胡萝卜种植合作社,村民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坐收租金。目前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共流转土地1千余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收入。
带资入股领股金
“贫困户也能当‘股东’,做梦都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好事!2000元分红虽然不算多,却让我们一家人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谈论起村里的扶贫工厂合作社分红,残疾贫困群众苏功亮笑得合不拢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集团公司驻村工作队立足脱贫村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培植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通过折股量化、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关系,享受分红,目前已建成村集体经济组织4个。
进厂务工赚薪金
“在养牛场当饲养员,我每个月有1000余元的工资收入。”村里的顺丰畜禽养殖厂建成后,村民张学顺找了一份好工作。
张学顺是村里的困难群众,身体多病,在畜禽养殖厂就近打工。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不但可以入股分红,而且合作社在用工等方面还优先照顾贫困群众和困难家庭,像张学顺这样的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我们及时掌握村里贫困劳动力的求职创业培训需求,畅通供需信息对接,尽可能帮扶更多的农村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吃上“工资饭”。该村第一书记阮峰说。
自主生产得现金
“政策来铺路,但要过好日子最终还得靠自己干!”该村贫困户李海建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实现持续增收。
李海建发现编制蛋糕上面的装饰品是个不错的门路。说干就干,租个门面和妻子忙活起来,月收入2000余元,并先后带动周边100余户贫困农户就业,每户月收入700余元。
“过去在外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如今在家门口发展,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日子更有奔头了。”李海建的积极心态,离不开皖北煤电帮扶干部在扶贫过程中对贫困户的心理疏导。驻村干部通过讲解扶贫政策、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等方式,逐步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让困难群众主动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富裕生活。

近年来,皖北煤电定点帮扶祖楼村紧扣脱贫目标,创新实施土地流转拿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发展产业得现金的“四金”模式,让像朱友乐这样的困难群众有了多重身份,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流转土地拿租金
“土地流转后,把自己种不完的地租赁给种粮大户,空闲时间还可以到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我在家就有了双份收入。”该村村民张长英说。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引进胡萝卜种植合作社,村民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坐收租金。目前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共流转土地1千余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收入。

“贫困户也能当‘股东’,做梦都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好事!2000元分红虽然不算多,却让我们一家人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谈论起村里的扶贫工厂合作社分红,残疾贫困群众苏功亮笑得合不拢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集团公司驻村工作队立足脱贫村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培植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通过折股量化、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关系,享受分红,目前已建成村集体经济组织4个。
进厂务工赚薪金
“在养牛场当饲养员,我每个月有1000余元的工资收入。”村里的顺丰畜禽养殖厂建成后,村民张学顺找了一份好工作。
张学顺是村里的困难群众,身体多病,在畜禽养殖厂就近打工。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不但可以入股分红,而且合作社在用工等方面还优先照顾贫困群众和困难家庭,像张学顺这样的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我们及时掌握村里贫困劳动力的求职创业培训需求,畅通供需信息对接,尽可能帮扶更多的农村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吃上“工资饭”。该村第一书记阮峰说。
自主生产得现金
“政策来铺路,但要过好日子最终还得靠自己干!”该村贫困户李海建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实现持续增收。
李海建发现编制蛋糕上面的装饰品是个不错的门路。说干就干,租个门面和妻子忙活起来,月收入2000余元,并先后带动周边100余户贫困农户就业,每户月收入700余元。
“过去在外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如今在家门口发展,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日子更有奔头了。”李海建的积极心态,离不开皖北煤电帮扶干部在扶贫过程中对贫困户的心理疏导。驻村干部通过讲解扶贫政策、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等方式,逐步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让困难群众主动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富裕生活。
上一篇:长春市安全生产月咨询日活动在中铁四公司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