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创出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
2020-06-05 18:29:0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金磊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019年,合肥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跃居第6位。这背后,是无数一线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才的辛勤劳动。伴随着区域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力大幅跃升的是,合肥高新区用“心”服务,在高质量人才培育方面走出了一条可圈可点的特色之路。
恒心:为企业赋能重坚持,培育体系更完善
2020年5月21日下午,合肥创新产业园D8集思空间内,招投标实战专家赵中翔正在给来自园区企业的百余名员工进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技巧》的专题培训。
合肥高新创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不断导入优秀师资力量,整合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确保“前瞻性”与“应用性”相统一,不断丰富园区培训课程内容。其中既有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创新、企业外部风险管控等高端课程、也有如文书写作、excel技巧提升类的基础课程,同时也包括员工情绪创新管理等非专业课程,扩大课程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人才培育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的坚持。
自2009年开始,合肥高新创业园的人才培育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11年来,人才培育从“周四讲堂”逐步演变为“集思讲堂”。截至2020年6月,合肥高新创业园结合孵化金服、公共技术平台等各项业务,已开展各类培育培训活动360场,累计受众企业2600余家,受众人数超过2.4万人次,累计培育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6家、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培育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合肥高创构建了“三大阶梯九大类型”的阶梯式创业培育体系。已开设创享汇、周四讲堂等面向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集思讲堂”;成功创办名师讲坛、导师行动、高管开讲等面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创新学院”;创建创业大学、创业训练营和创业沙龙等面向园区企业家的“研学营地”。为孵化链条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培训,以满足园区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梯队培养和知识能力提升的需要,也为高新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贴心:菜单与订单结合,课程安排更有针对性
“2020培训课程内容由你来定,点击填写企业培训调查问卷!”2019年年底,合肥高新创业园正式向园区企业发布调查问卷。
面对社会的的瞬息万变和企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企业培训的方向是什么?重点在哪里?为及时了解园区企业培训需求的变化,合肥高新创业园主动向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施培训“供给侧改革”,把“菜单式”与“订单式”相结合,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员工诉求。
“我们会根据园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精心选择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对于特别受欢迎的课程或讲师,我们也会增加课程或讲师的的培训次数,提升培训效果。”合肥高新创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和记者说起合肥高新区人性化定制培训课程,合肥宏晶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伟说了这样几个字,“印象非常深刻”。
“2018年6月份,当时公司正在为一个重要项目的申报发愁,合肥高新创业园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有针对性主动开展培训课程,对我们的疑问做了解答,最终项目申报圆满成功了。”刘伟激动地说道。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肥高新区不断着力推进培训课程“定制化”,解决企业知识难题,拓展企业发展视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暖心:云培训助企复工,参与方式更多元
2020年伊始,一场疫情让企业内外面临多重挑战。
为帮助企业化挑战为机遇,高创公司积极联合专业机构,培训工作做到停工不停学。在2月-3月间,开展了10余场直播授课,做到疫情防控期间培训不见面、辅导课堂不停课、服务质量不打折。
“疫情期间,除了开展线上直播培训工作外,我们还开通了创业导师把脉问诊服务。通过集结高新创业园48名创业导师,为企业提供线上公益性服务,解决企业在恢复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全面梳理了省市区各项政策,通过在线咨询、线上共享、远程服务等形式,全面覆盖到园企业,安排专人为企业提供不间断政策辅导。”合肥高创相关负责人说。
线下开设讲堂,线上互动直播,活动线上报名,活动线下分享……合肥高新区依托“智慧高创”平台,不断拓展培训开展渠道,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合肥高新区多管齐下,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大学”等活动,实现企业资源共享。
通过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理念,合肥高新区的人才培育政策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比如“走进阿里巴巴·探索创业之道”等创业训练营活动就广受好评,未来,合肥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创新,不断丰富课堂形式。”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作为安徽省领先的科技孵化器,合肥高创从成立之初,就将园区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精神弘扬,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目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未来,合肥高新区将持续加快人才培育工作,以服务为先导,积极搭建企业、人才、项目需求和技术对接的平台,提升服务企业的水准,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区内企业发展信心,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0年5月21日下午,合肥创新产业园D8集思空间内,招投标实战专家赵中翔正在给来自园区企业的百余名员工进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技巧》的专题培训。
合肥高新创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不断导入优秀师资力量,整合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确保“前瞻性”与“应用性”相统一,不断丰富园区培训课程内容。其中既有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创新、企业外部风险管控等高端课程、也有如文书写作、excel技巧提升类的基础课程,同时也包括员工情绪创新管理等非专业课程,扩大课程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人才培育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的坚持。
自2009年开始,合肥高新创业园的人才培育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11年来,人才培育从“周四讲堂”逐步演变为“集思讲堂”。截至2020年6月,合肥高新创业园结合孵化金服、公共技术平台等各项业务,已开展各类培育培训活动360场,累计受众企业2600余家,受众人数超过2.4万人次,累计培育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6家、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培育成果显著。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合肥高创构建了“三大阶梯九大类型”的阶梯式创业培育体系。已开设创享汇、周四讲堂等面向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集思讲堂”;成功创办名师讲坛、导师行动、高管开讲等面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创新学院”;创建创业大学、创业训练营和创业沙龙等面向园区企业家的“研学营地”。为孵化链条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培训,以满足园区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梯队培养和知识能力提升的需要,也为高新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贴心:菜单与订单结合,课程安排更有针对性
“2020培训课程内容由你来定,点击填写企业培训调查问卷!”2019年年底,合肥高新创业园正式向园区企业发布调查问卷。
面对社会的的瞬息万变和企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企业培训的方向是什么?重点在哪里?为及时了解园区企业培训需求的变化,合肥高新创业园主动向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施培训“供给侧改革”,把“菜单式”与“订单式”相结合,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员工诉求。
“我们会根据园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精心选择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对于特别受欢迎的课程或讲师,我们也会增加课程或讲师的的培训次数,提升培训效果。”合肥高新创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和记者说起合肥高新区人性化定制培训课程,合肥宏晶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伟说了这样几个字,“印象非常深刻”。
“2018年6月份,当时公司正在为一个重要项目的申报发愁,合肥高新创业园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有针对性主动开展培训课程,对我们的疑问做了解答,最终项目申报圆满成功了。”刘伟激动地说道。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肥高新区不断着力推进培训课程“定制化”,解决企业知识难题,拓展企业发展视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暖心:云培训助企复工,参与方式更多元
2020年伊始,一场疫情让企业内外面临多重挑战。
为帮助企业化挑战为机遇,高创公司积极联合专业机构,培训工作做到停工不停学。在2月-3月间,开展了10余场直播授课,做到疫情防控期间培训不见面、辅导课堂不停课、服务质量不打折。
“疫情期间,除了开展线上直播培训工作外,我们还开通了创业导师把脉问诊服务。通过集结高新创业园48名创业导师,为企业提供线上公益性服务,解决企业在恢复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全面梳理了省市区各项政策,通过在线咨询、线上共享、远程服务等形式,全面覆盖到园企业,安排专人为企业提供不间断政策辅导。”合肥高创相关负责人说。
线下开设讲堂,线上互动直播,活动线上报名,活动线下分享……合肥高新区依托“智慧高创”平台,不断拓展培训开展渠道,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合肥高新区多管齐下,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大学”等活动,实现企业资源共享。
通过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理念,合肥高新区的人才培育政策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比如“走进阿里巴巴·探索创业之道”等创业训练营活动就广受好评,未来,合肥高新区将继续坚持创新,不断丰富课堂形式。”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作为安徽省领先的科技孵化器,合肥高创从成立之初,就将园区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精神弘扬,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目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未来,合肥高新区将持续加快人才培育工作,以服务为先导,积极搭建企业、人才、项目需求和技术对接的平台,提升服务企业的水准,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区内企业发展信心,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安徽省2020年“经信法治宣传月”活动收官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文推荐
关于我们丨
投稿信箱丨
广告服务丨
法律声明丨
联系我们丨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