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

中国企业报 企业自己的报纸    邮政代号:1-128 全年定价:288元     欢迎到全国邮局订阅!

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您的位置:首页 > 烟酒走廊 >
【趋势】消费转型,进口酒遭遇寒潮
2015-12-02 13:02:07   来源:中国企业网安企在线
  作者:徐菲远

  在上海郊区的一个保税仓库里,成箱的法国波尔多布雷哈特(Brehat)红葡萄酒已经3年无人问津,灰尘满布。直到今年7月份,它们的主人才决定将其赔本卖掉,这些原本每瓶售价高达50美元的葡萄酒价格降至仅有原来的1/4。
\
  大约从2010年起,中国的葡萄酒进口商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进口葡萄酒供应严重过剩。而在去年,曾经保持着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中国葡萄酒消费骤然下降,预计到2020年之前,将维持着仅略高于1%的年平均增幅。

“黄金国度”不再
  对那些希望借势于中国消费迅速增长的国外葡萄酒生产商来说,中国市场显著的减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更多的迹象表明,在消费量下降的同时,中国消费者正在缩减支出。
  法国欧货易国际贸易有限公司(Europasia)销售总监XavierGrangier说:“我们刚起步时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可以控制价格,毫不费力地赚取大量利润。”该公司在上海拥有4000平方米的仓库,里面存放有25万瓶葡萄酒,其中大多是欧洲酒。
  现在,他的公司不得不降价,有些酒根本不可能卖得出去。“过去几年里,仅上海就有2000家葡萄酒商家倒闭。”Grangier说。
  根据国际葡萄酒与烈酒研究机构IWSR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葡萄酒零售市场规模在780亿元左右,进口葡萄酒占1/3左右。
  虽然官方零售数据在中国经济数据中是罕见的亮点,一些民间机构的调查却表明近几个月来的消费意愿已经降至纪录低位。
  中国的反腐运动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对于葡萄酒消费带来显著影响,不仅仅是葡萄酒行业,还波及其他的奢侈品牌,从路易威登(LVMH)到博柏利(Burberry)无一幸免。
  “2010年,人人都把中国当作葡萄酒销售的黄金国度,只要进入这一行业你就能变成百万富翁。”居住在上海的法国葡萄酒进口商VGFChinaLtd市场营销经理PierrickFayoux说,“而现在,酒商们都在赔钱甩卖,有些葡萄酒因为在管理不善的仓库里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一些品质不错的波尔多葡萄酒一瓶才卖15元。”
  当然,中国葡萄酒市场仍然具有长期潜力: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五大葡萄酒市场,但在其14亿人口中,葡萄酒饮用者只有3,800万人,大多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中国的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仅有消费5.8升,法国则高达50升。
  而现在,库存过剩和降价压力导致获利十分艰难。

市场风向标转变
  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路透社记者,连中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商ASC精品葡萄酒公司都在降价销售,利润率受到冲击。
  ASC是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旗下的公司。ASC称,葡萄酒市场进入了缓慢增长的新阶段,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我们正在扩大入门级葡萄酒选择的范围,顺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ASC首席执行官BrunoBaudry在给路透社的邮件中指出。
  价格的下跌对于价格低廉的新世界葡萄酒来说可能是更好的消息。眼下,智利、南非等国家已经在100元以下葡萄酒中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
  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Vinexpo首席执行官GuillaumeDeglise说:“中国人对进口葡萄酒仍有需求,但种类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他们主要购买产自波尔多的高端奢侈酒款,而现在正转向入门级酒款。”
  2015年,中国的葡萄酒进口量已经开始上扬,但由于消费者收紧钱袋,其平均价格仍然在下跌。
  为此,澳大利亚富邑酒业有限公司(TreasuryWineEstatesLtd)采取了降价措施,并削减了供应数量,以期在中国市场恢复盈利。
  富邑酒业亚洲及其他地区营销总监RobertFoye在上海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每个月跟踪合作伙伴的库存和销量,了解他们的库存是否过高。”该公司旗下拥有“奔富(Penfolds)”、“利达民(Lindeman‘s)”和“禾富(WolfBlass)”等知名品牌。
  Foye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层,将成为该公司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尽管中国的葡萄酒消费文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现年50岁、居住在中国北方城市大连的的徐风启(音)说:“我一般喝啤酒或白酒,很少会喝葡萄酒。”他说,朋友们有时会送给他葡萄酒,但他自己很少会买。“不过我们经常找不到开瓶器,有一次我试图打开一瓶葡萄酒,不料用力太猛,结果瓶塞掉到了酒里。(来源:华夏酒报)

上一篇:【观察】关于区域白酒品牌的百元档位之争 你需要知道这些
下一篇:【思考】一瓶酒该怎么定价?来看新时代的场景价格设计策

关于我们投稿信箱广告服务法律声明联系我们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11-2015 《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3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669号 京ICP证 130325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 中国互联网协会 网络110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371-071号  诚信网站示范网站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